“普”与“惠”的辩证法:普惠金融需要科技驱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包慧 北京报道
2017-12-14 07:00

12月6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二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举行。在“21世纪金融科技论坛”上,融360联合创始人兼CEO叶大清、开鑫贷总经理鲍建富、牛鼎丰常务副总裁郭玮、友金所首席战略官范荻、万盈金融首席运营官姚冬娜,就“普惠金融的科技驱动力”为主题展开了圆桌讨论,网贷之家CEO汤迪涛作为主持人参与其中。

圆桌对话嘉宾一致认为,对普惠金融来说,科技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

“普”与“惠”的两难

汤迪涛指出,目前在中国普惠金融可能初步做到了“普”,但还没做到“惠”。

对此,叶大清表示,融360过去几年在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也搜集了大量的数据。中国将近14亿人口,成人9亿多,能够从传统金融机构借到房贷、车贷、小微企业贷款的不到4亿。因此在“普”的方面大概不到30%。而“惠”就是价格,中国最便宜的贷款要数房贷了,也需要年化五点几,高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利率则有百分之八点几、十点几、二十点几,甚至更高的都有。所以无论是“普”还是“惠”都任重道远。

鲍建富表示,开鑫贷围绕小微、三农的融资需求做了五年尝试,也构建了一些小贷生态圈、保险生态圈、供应链生态圈等,虽有效果,但覆盖面不大。“但通过我们的融资成本的确是大幅下降,我服务的群体从最早15%的综合成本,降到现在8%多一点。”

郭玮表示,在国内“普”比“惠”做得稍微好一些,“惠”这个层面上还是非常有差距的。一方面,线上通过科技支撑的普惠金融获客成本仍然较高,虽然相对于线下要低很多;另外,整个国家征信体系的不完善,数据没有共享等一系列问题,企业能够让给普通用户的“惠”其实不够多。

范荻表示,通俗来说,“普”就是每个人、每个地方,“惠”就是专业、简单、快捷、高效的服务。“我们不认为普惠金融应该是做慈善和救助,而是要服务于这个群体,让他产生造血功能。同时结合市场化的导向和政策化的扶持,才能够持续地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范荻表示,解决“难”或“贵”的问题有先后次序。如果解决“难”,传统的金融机构虽有能力解决,但意愿不足。例如,公务员、企业白领申请信用贷款,如果资质优质可以低利率、纯信用无抵押贷款,金融机构认为只需看一下工资流水、社保和公积金就可以放款。而对于个体工商户、小老板、三农用户等,却需要用到大数据进行反欺诈识别,包括客户风险表现、年龄、地域、行业、金融业务关系等,通过数据风控建模的评分卡去综合判断是否应该放款。

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受到新金融的冲击,开始思考转型。范荻表示,新金融绝对不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颠覆或竞争,而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范荻所在的友金所是用友网络2014年投资并发起设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平台,目前有用户125万。在线下设有友金普惠、友金所、友金社、友金服等平台。“我们的专业领域是金额偏大一些,户均20万元左右的纯信用无抵押信贷市场。这一块的需求很大,但传统的金融机构有进行过尝试,最后都没有太成功。”

范荻表示,友金所建立了全套的信贷工厂模式,即统一客户服务标准,将服务流程模块化,对每一岗位任务分解。目前,友金所8小时内的通过率80%,最晚T+2、T+3能拿到贷款。

“我们三年以来累计发放六万多笔小金额的贷款,目前的逾期率、坏账率控制得比较好,”范荻说,这是通过金融科技实现的,以大数据支持整个流程系统,包括人脸识别、电子合同的签订等。

科技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叶大清表示,金融行业本来就是数据行业,金融产品是一个数据产品,营销、获客、风控、风险定价都基于数据。

鲍建富认为,科技再先进始终是一个工具,大数据有助于风控和运营。比如说打造小贷生态圈,通过合作的数百家小贷公司数据的积累,就可以通过少数的人工干预和非现场的监测实现风险掌控。

郭玮称,普惠金融无非要解决用户触达和产品设计的问题。触达的问题相对好解决,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发展率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针对不同场景、用户去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产品。但科技的发展也带来大量问题,第一个就是安全,网络攻击、黑客入侵、数据泄露,包括反洗钱、反恐融资等一系列涉及安全的问题,会越来越严峻地出现。

第二是征信体系的问题,缺乏权威、中立的一套征信体系。

第三是欺诈问题。未来在技术层面,需要引入更强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入到反欺诈识别里面来。

姚冬娜称,因为专注于做垂直领域,光有数据样本是不够的。万盈金融一直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市面上的这些大数据、风控,运用在大健康行业的场景里是不够用的。因为现在的大数据很多都是手机数据、电信运营数据、购物场景数据、行为数据或银行征信,这些放在医药产业链并没有太多的作用。

“所以我们做了一件长远看有价值的事情,成立一个数据公司,去采集大健康这块数据,不过目前样本还不够多。”姚冬娜说。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