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供应链金融兴起往事:核心企业的共谋与失控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维,周莹 北京报道
2019-07-13 07:00

“有的上市公司内部员工管理失控,被发现为上游的应收账款造假提供了便利,就会构成表见代理,公司可能脱不了干系。”受访者坦言。

供应链金融的“埋雷”清排,突然让不少机构人士感到“头大”。

其背景是,从诺亚财富旗下产品踩雷承兴控股34亿元融资,再到中原证券等多家机构躺枪闽兴医药对某三甲医院的应收账款转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正在被不断暴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部分提供供应链融资的机构正在对旗下业务进一步强化检查,在业内人士看来,不排除未来或有更多的相关风险暴露的可能性。

而在此之前,供应链金融被不少上市公司奉为金融创新的典范;供应链及背后的金融业务正是近年来不少A股上市公司争相涌入的领域。在这一领域,热点丛生。

据Wind统计显示,隶属于供应链金融概念板块的上市公司多达32家。而在上市公司中,类似于承兴控股、闽兴医药的风险事件也有所发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近年来就有华业资本、宁波东力、九有股份等多家公司因介入供应链业务或应收账款融资而曝出风险。

记者亦从多位业内人士获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以介入供应链金融方式为自身及关联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情形。

供应链走热往事

曾几何时,上市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突然成为一种“时尚”。

漳泽电力6月13日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设立相关资管专项计划进行融资。

这并不是上市公司与供应链金融发生关系的孤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公告信息发现,从2018年下半年的近一年事件以来已有不少于23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自身或子公司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或应收账款抵押融资,都成为这些上市公司的选择。例如漳泽电力就是通过持牌机构设立“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来为其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转让服务;而安井食品今年4月19日就决定为有融资需求的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

在一些上市公司看来,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风险相对有限。

“上市公司通常是行业内的龙头,体量比较大,掌握上下游定价权,所以一般能够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企业。”上海一位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而且供应链金融本身也会和专业机构去合作来完成尽调、公证,公司层面也掌握了和上下游公司的业务数据,风控相对好开展。”

“供应链业务本质上是瞄上经营性债务这块资产,跟一般的流动资金信用贷款相比,和业务具有更加紧密的关联。”上海一位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小贷公司负责人也表示。

其认为,“所以当时也被不少上市公司盯上,有的上市公司本身就是核心企业,相当于我出资再拉上合作伙伴共同设立一家供应链服务企业,然后为上下游提供融资。”

有银行人士认为,近年来供应链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与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恶化不无关联。

“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以中小企业为主,但降杠杆和信用环境收缩之后资金成本上升,企业压力变大,核心企业本身也会担心上下游企业出问题,毕竟重建供应链是有成本。”上海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所以有的核心企业联合机构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失败跨界

伴随着供应链金融需求的不断上行,也有个别上市公司对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更加激进。

“因为供应链融资和赊账期相关,所以期限普遍较短,有的利率收益也比较可观,需求量较大,这也导致一些上市公司主动介入这个领域,有些并非是以自身为核心企业,而是去参与供应链金融的投融资。”上述小贷公司负责人表示,“之前有一些收购P2P平台的上市公司,背后也是在打供应链金融的主意。”

伴随着上市公司的盲目涌入,所参与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也不乏暴露风险。

例如曾经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华业资本(现为*ST华业)2015年进入医疗金融供应链业务领域后,就遭遇了与闽兴医药相类似的风险。

在华业资本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其以资管产品的方式低价从三甲医院供应商处收购应收账款,并获得利息收益。但在2018年9月份,伴随着其子公司从重庆恒韵医药有限公司处受让的应收账款债权逾期,导致应收款的造假问题也被一并揪出。

彼时,华业资本的应收账款投资规模高达101.89亿元,这也直接导致其2018年全年亏损达64.38亿元。

“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应收账款投资行为,相当于以三甲医院为核心企业,受让了供应商的应收款。”一位接近华业资本人士表示,“问题最终出在了应收款确权的真实性上。”

无独有偶,更早前的宁波东力曾作价21.60亿元全资收购年富供应链,而后者也曾给宁波东力2017年的业绩增光添彩。

然而2018年宁波东力发现年富供应链原股东在重组过程中涉嫌合同诈骗和财务造假,让年富供应链2018年出现亏损达17.26亿元,并走上了破产清算之路。

在前述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看来,一些上市公司挺进与主业无关的供应链金融领域,出现风险并不奇怪。

“供应链本身是要非常了解这个行业,明白物品、物流、资金是如何运转的,才能够从中游刃有余。”前述财务负责人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事供应链金融往往要对核心企业进行严格的风险把控。

“供应链金融里面很重要的是基础合同或者贸易的真实性。我们一般都是和核心企业做,核心企业做担保,一般不直接和上下游企业直接对接,这样的话相对风险较低。”有保理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现双重失控

一些风险已经落地,一些隐患却在悄然滋生。

承兴控股和闽兴医药案件的发生,正在让从业人员对应收账款的确权风控产生反思。在承兴控股案中,诺亚财富产品管理人拿出盖有京东印章的确认函,被指为伪造,而闽兴医药所转让的应收账款,也并未得到院方的认可,更加蹊跷的是,上述两条供应关系又并非完全是凭空虚构。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案例中所暴露出的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确权的不确定性,正在给上市公司带来两大风险,首先便是对内部人员或供应链金融子板块的失控风险。

“有可能旗下的供应链业务失控,这本身会让相关的融资业务变形,特别是外行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一家上市股份行保理业务人士表示,“比如旗下有供应链业务为自身不能掌控的业务提供融资,继而积累坏账,最终暴露风险。”

类似案例并非不曾发生。例如2017年收购润泰供应链的九有股份,仅仅一年后就因黑天鹅事件而出现风险,润泰供应链法定代表人高伟更是前往海外未归,致使公司经营恶化。

不仅如此,由于九有股份为泰润供应链的银行贷款提供了担保,导致自身也被债权银行推上被告席。

此外,对于内部人员的失控也有可能因表见代理等缘故给上市公司陡增法律风险。

“上市公司作为核心企业时,上游供应商的融资一旦存在造假行为,并虚构上市公司为还款来源时,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卷入官司。”上述保理人士表示。

事实上,上述两件供应链案件中,作为核心企业的京东和某三甲医院被金融机构推上被告席,正是这一风险的表征。

“由于一些应收账款的确认离不开核心企业的配合,一些伪造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有时会买通核心企业的内部人员配合造假,有的是提供办公地,有的是找中间人,还有的是拦截询证函件。”上述保理业务人士表示:“这种风险即便是上市公司本身没有做供应链金融,但本身就是核心企业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司法纠纷。”

“有的上市公司内部员工管理失控,被发现为上游的应收账款造假提供了便利,就会构成表见代理,公司可能脱不了干系。”该保理人士称。

危险共谋或显露

与管理失控相比,更可怕的风险来自于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共谋融资。

据业内人士透露,不排除一些作为核心企业的上市公司与上下游在供应链业务上存在联合造假、违规共谋融资的可能性。

“前些年机构的融资类业务要么看砖头(指不动产抵押融资),要么看城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但砖头不够用了,城头受到限制,所以就只能找一些实体存在的经营性业务,只要业务真实存在,那么资产质量也就会得到信赖,供应链融资的规模就是这样做大的。”北京一位信托人士表示,“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在于,虽然供应关系不容易造假,但规模是有可能造假的。”

“供应链金融有一个特征是循环走量,涉及的规模很大,笔数很多。我们公司有一笔业务涉及银行个人贷款的应收账款,十多亿规模,有四五万笔底层资产。像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每一笔都去核实的,只能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更多是看核心企业的信用。”另一位了解供应链金融的信托人士也表示。

这一现象,似乎为供应链中共谋超额融资带来了制度空间。

“有时机构要确认的只是一个供应关系,如果上游企业与核心企业联合造假,甚至核心企业出具真的确认函,双方就可以凭空搞钱,这种融资业务既不用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不会计入或有负债,也不会产生实际的负担,因为合同和金额最终能还上就行,于是这些融资业务就打着供应链的名义不断循环。”上海一位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下,机构确实比较难查出来。”

“有时核心企业也需要一些供应关系,这本身能够优化自身的现金流表和业务量,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货物资金吞吐量的平台型企业来说。”该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部分机构正在对旗下的供应链融资业务进行自查,不排除更多有关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爆雷。

“这些风险主要是共谋融资,因为这些业务本身就是空转而来的,所以这部分融资相当于超指标的信贷融资,一旦这些业务被查出存在问题,对融资方来说无疑就是抽贷,必然会导致其流动性风险提高,继而引发新的风险。”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坦言。

(作者微信:lw8346860)

(编辑:李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