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收购横跨沪港上实做大药业
特约撰稿 黄薇芳
近年来,由于日本股市持续低迷,上市公司的市价有时候远低于净资产,即使盈利丰厚,也得不到股东的认可,因此日本上市公司正在流行退市。这种情况近期在香港也很常见,从1997年4月至2002年3月底的5个年度,香港每年成功被私有化的公司不少于3间。
私有化原因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途径五花八门,最简单的就是被非上市大股东收归私有。私有化的出发点很多,通常是公司上市集资能力不高或者成交量偏低,而私有化公司则可以节省上市开支。此外,系内公司重组有时也会涉及资产调配、私有化等过程,以便精简公司架构,使系内每间公司方向更加清晰。
除此之外,企业在寻找购买目标时也会私有化上市公司。2001年,新加坡发展银行(DBS)锐意发展亚洲业务,故以每股3倍于账面值从国浩集团收购道亨集团(拥有道享银行),再宣布私有化计划。此次收购使DBS直接成为香港第四大银行集团。由于私有化开价相当高,使国浩大小股东都难以反对。
借私有牟利大股东向中小股东提出要约收购,价格一般高于上市公司股价的20%-40%。表面上看对小股东有利,实际上对大股东更有利。以近日被大股东嘉道理家族提出私有化建议的太平地毯(HK,0146)为例,该股5月22日停牌前收报0.88港元,2002年底每股资产净值3.06港元,目前该公司总市值为1.82亿港元。如果大股东以部分股票作质押,从银行以年利率1.25%的低成本融资1.57亿港元,溢价100%向其他股东收购余下43%的权益,相信会如愿将上市公司私有化。加上大股东原来持股57%的成本1.9亿元(以其近三年平均股价计算),共斥资约3.5亿元,却控制了净资产高达6.36亿元的企业,其收益率高达81%。
红筹公司中华润是资本市场的高手,也有过私有化的成功例子。
五丰行(HK,318)是华润创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持有54%股权。2000年11月22日,华润创业提出以23.9亿港元,收购公众持有的46%股权。华润创业提出两个私有化方案予五丰行股东:(1)以港币4.90元现金,收购每股五丰行;(2)以港币19.44元现金,加上一股华润创业,收购每6股五丰行。
如依照华润创业在上星期五的9.05元收市价计算,第二个现金加股票方案,即相当于收购五丰行为每股4.75元。如华润创业的股价维持在9.96元以下,五丰行股东选择4.90元的现金方案为有利。
根据以上的收购方案,收购价4.75元至4.90元即代表较五丰行上星期五..65元收市价的30%至34%溢价。较1999年12月每股1.86元账面值,有155%至163%溢价,对流通股股东而言,这样的收购价无疑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但事实上,华润创业这次收购却是一宗零成本的交易。
据媒体报道,五丰行在被私有化时的现金及存款不少于23.83亿港元。换言之,华润创业可动用过渡性资金(“杠杆融资”)进行收购。完成收购后,五丰行的资金可由华润创业自由调动,华润创业毋须动用分毫即可完成收购。
更重要地是,五丰行在被私有化前的1999年度,纯利及净现金流入分别高达5.5亿和6.8亿港元,分析家并预测五丰行在1999年之后两年的盈利表现会稳步上扬。
也正是因为五丰行所具有的诸多优秀潜质,才使得华润创业肯以一个“相当有诱惑力”的价钱提出以现金方案收购,而且,也正是五丰行被收购后出色的财务状况,才使得华润创业在之后大量收购零售、石化等业务后的财务报表不是太难看。
小股东的反击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私有化有时候会侵犯小股东利益。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香港对私有化限制比较严格,相关法案一度甚至规定私有化计划建议需要有90%小股东通过方可实行。
在这样的强硬政策之下,小股东粉碎大股东私有化计划的例子就不足为奇。
2002年年底,香港地产业巨头之一的“恒基地产”
计划以56.8亿港元私有化旗下的“恒基发展”,每股出价为7.6港元。恒基发展当时的股价为7港元左右,7.6港元/股的出价应该具有一定诱惑力。
2003年1月2日,恒基发展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由与会的股东投票表决是否同意恒基地产的收购条件。当时,恒基发展共发行28.17亿股,其中小股东持股量为6.91亿股。也就是说,这次私有化的反对票股数不能多于6910万股。
据悉,当天共有483名股东参与投票,代表4.87亿股。其中,383位股东投赞成票,代表4.16亿股,支持率达到87%,只有57名股东反对,但反对的股数却达到7019万股,超过小股东所持股权的1成。按照香港有关的收购合并条例,如果有超过一成的小股东反对,收购建议即无效。这意味着,恒基地产筹备良久的56.8亿港元的私有化计划就因为小股东所持的7000万股而触礁。
2003年2月,香港有关方面将私有化规定放宽至现在的只需75%小股东通过,因而私有化计划被通过的机会相对提高。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将大大促进私有化在香港证券市场的发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