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革陕西胎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07-31 07:00

本报记者 傅航

西安报道

股份制改造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出版集团外贸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以及国家邮政总局共同投资,总资产达30亿元的中国发行集团呼之欲出的形势下,地方新华书店也在纷纷酝酿整合变局。

本月中旬,记者从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获悉,目前陕西正欲组建陕西省图书发行集团(陕西省新华书店集团),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挂牌成立。

据《陕西省图书发行集团组建方案》,集团未来以省、市、县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为主体组建的纵向持股的企业,由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和松散层企业组成。

方案中明确集团的核心企业是对陕西省新华书店和省外文书店进行合并重组,注册成立陕西省新华书店总公司(母公司)。紧密层企业则由市、县新华书店,专业子公司和各级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的控股企业构成。

方案着重明确:西安市新华书店及其辖县新华书店将以子集团的形式加入,同时,各级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及其控股企业参股形成的企业构成半紧密层企业,最后是与集团有业务往来的出版发行单位组成松散层企业。数据显示,该新建的集团包括了3560个遍布全省城乡的发行网点。

在陕西省图书发行集团的管理体制上,方案规定:实行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子公司经过母公司授权经营其占有的国有资产,母公司与子公司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并实行管理″五统一″。统一国有资产经营、统一经营战略、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经营中、小学教材等包销类图书,逐步开展经销类出版物的连锁经营。

记者从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获得的资料显示,整合后的陕西省新华书店集团资产将达88786万元,其中总负债63449万元,员工7936名,集团下属将分别成立教材发行公司、陕版图书发行公司、西安出版物配送公司、出版物连锁经营公司、陕西省音像出版制作销售公司、陕西省图书进出口公司。

利益之争

2001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陕西省新华书店整合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深化图书发行行业改革,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之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具体出台了《关于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见》,指导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在股份制改造中如何借鉴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增强国有发行企业的竞争实力,确保在出版市场的主导地位。

“集团将在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吸纳民间资本入股,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股份制图书发行集团。”王新民说。按照王新民的设想,新集团将是统一发行、统一配送、统一联网结算和统一标识的连锁性企业。“新集团将主打新华书店老字号品牌,同时实行统一的直营式连锁。”王新民说。

而在新集团的旗帜下,原来拥有独立进货权的市、县新华书店未来只有面向一个批发商省新华书店。“集团成立后,市、县店必须由省店统一进货,然后由省店再批发给市县店。”孟喜成告诉记者,按照孟喜成的想法,集团可以通过行政命令限制市县店的其他进货渠道,如此才有利于集团的做大做强。

新集团限制市、县新华书店的进货权的做法,自然遭到各店的不同反应,批发量较大宝鸡市新华书店则对此颇为敏感。

占陕西图书市场80%份额的西安新华书店则明确表示反对/“成立新集团我们的定位在哪里?”西安市新华书店经理蒋平均语气比较激动,“通过行政命令整合内部资源的‘拉郎配’做法,本身与国家产权改革的精神相矛盾。”

以零售为主的西安市新华书店拥有市内图书发行网点40处,职工1000多人,去年销售额达到2.9亿元,于2000年斥资1.2亿元建成的西安图书大厦确立了西安市新华书店在市区图书发行的市场主导地位,市政府当然不愿意拱手相让本来盈利的新华书店。

西安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新民向记者透露,西安市新华书店准备在下半年首先搞股份制改造。据悉,在西安市新华书店无望加盟省发行集团的情况下,拥有自身强大零售网络的市店,开始谋求自身联盟的愿望。“在我退休之前要完成西安市新华书店的股份制。”今年50多岁的蒋平均告诉记者。

由于西安市新华书店的拒绝加盟,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对西安市新华书店并没有行政权,客观上也导致陕西省图书发行集团一再延后。为了不彻底失去西安图书市场,陕西省新华书店开始准备陆续在西安市区建店,步步蚕食西安市场。

诸侯割据?

与陕西省欲成立图书发行集团同步,各省也纷纷在政策面的感召下,陆续组建当地的发行集团,而出现的问题几乎与陕西类似。“成立发行集团的目的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但目前却有助长地区发行壁垒的趋势。”国家新闻出版署发行司的一位官员接受记者电话咨询时表示,“现在某些地方已经或正在出现只进本地出版社的书,实行地方利益保护,出版署准备出台措施加以防范。”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出版物经营是一种垄断经营,新华书店是流通的唯一通路,而地区间的新华书店都是孤立的,致使流通成本增加,既不利于出版社,也不利于消费者。

但在各地新华书店统一发行权后,诸侯割据的局面似乎正在形成。一位图书出版业人士进一步指出其弊端,“原来县级新华书店还有些进货权、结算权,它可以进北京某个出版社的书,可以进上海某个出版社的书,现在集团把权力上收,下边的新华书店没有了进货权、结算权,使垄断和壁垒更强了,不利于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的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士也认为,由于政府主导的集团发展模式难以做到政企分开,容易产生″拉郎配″集团、″行政翻牌″集团,一些企业集团特别是由行业主管局专职组建的企业集团,仍行使着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政企职能集于一身,主管局直接干预集团的人、财、物的支配和调度权,企业自主权难以得到保证。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并不认为各地成立发行集团会构成垄断。“新华书店进行内部重组是企业自身的行为,只要其行为不限制其他书店的经营,就不应该称为垄断。”

吕薇说。但她也认为,成立发行集团统一连锁经营,虽然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各地区终端消费者毕竟有差别,如果市、县新华书店没有一点独立进货权,集团的联盟最终也不会长久。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