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新城”概念可强行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10-16 07:00

本报记者 金 城

 长沙报道

但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的层面,长株潭可以选择的一个理想的突破口,那就是对长株潭结合部的开发,即便没有行政区划调整,策划这样一个突破口也是可行的。

长株潭合并是一种政治运作,需要强势的政治意志和高超的政治技巧。但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的层面,长株潭可以选择的一个理想的突破口,那就是对长株潭结合部的开发,即便没有行政区划调整,策划这样一个突破口也是可行的。

所谓三市结合部,主要指的是长沙市的暮云镇、湘潭市的九华镇、昭山镇和易家湾镇。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总报告》中,这一地区被称作“长株潭城市群相向发展区”,这一区域被定义为城市生态保护区,拟建设成为以生态、旅游为主,辅以低密度高档住宅的城市生态屏障区,并要求保留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相向发展区的耕地,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其进行生态工程建设。

这个规划显得有些保守,并且在执行中毫无疑问将会阻碍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首先相信组团式城市比国内原有的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路径更加科学和合理,但是组团式城市在国内的前提是行政一体化,政令统一,在组团式城市之间的地区进行硬约束的保护。没有这个前提,组团式城市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将会是各个组团自我的摊大饼式粗放扩张,最终这些组团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最终十几个小饼合成了一张大饼,更加不合理。这在长株潭结合部其实已经是现实,结合部的各个镇已经在进行自我的粗放扩张。

其次,对结合部进行生态保护是否就意味着这一地带的土地原貌一寸也不许变动?这一点既做不到,也没必要。长株潭一体化要推进(哪怕是渐进),就必然要求三个核心组团之间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仅仅是交通干线的修造,就将这一地区相当面积的土地原貌大大改变了,而大量的人的活动,将在这一地区打上深深的烙印。还有,原有镇或叫组团的开发已经对生态系统形成了极大冲击。

再次,如果对这一地区开发,是否就必然将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关键看是怎样的开发。如果是在划定区域内的精致开发,而不开发的地段就进行严格的保护,这样的开发也没那么可怕。当我们讲结合部的开发时,并不意味着这一地区最后会变得象长沙老城区一样到处是石屡森林。

我们可以引用深圳的例子:深圳的科技园、华侨城、香蜜湖一直到福田中心区一带,原来可谓是深圳老城区与南山区之间的结合部位,中间地带。90年代下半期以来的对这一地带的开发,使得深圳成为一个东西狭长的带状城市,但这种开发并没有破坏深圳主城区的组团性质,因为华桥城、科技园以及福田中心区在开发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中间留置了大量的绿地和一些山丘。这一地带既成为优美的现代化城区,也不耽误成为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著名的风景区和中央商务区。长株潭结合部开发更晚,也许可以做得比深圳更好。

最后,在行政区划未调整的情况下,三市结合部的不开发将使得三市融城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操作上变得极为困难。三个城市各自关起门来做皇帝的惯性将很难被打破。

本文对三市结合部开发提出的建议是:一个“长沙新城”的概念!一个园林化、生态化的长沙新城!

这个长沙新城由暮云组团、昭山-易家湾组团和九华组团三部分组成,或者干脆就成为一个组团。在三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前,为便于操作,可将之分解为“长沙新城”和“湘潭新城”两个组成部分,由现长沙市开发从大托镇到暮云镇的一部分,现湘潭市开发九华—昭山—易家湾部分,但在对外招商宣传时,则可笼统地称之为“长沙新城”概念。这个新城本身就是一个园林化的生态城市,而且它和长沙老城、湘潭、株洲主城区之间亦可规划大面积的绿化带、湿地和生态保护区。“湘潭新城”部分则可以和湘潭河西城区、河东城区三足鼎立,共同组成湘潭市区。

“长沙新城”部分,由于湖南省政府南迁,可在其北端形成行政、文化中心,而且由于该区域大学(包括私立大学)林立,可以塑造成为长沙另一个教育产业基地。在洞井铺到暮云之间,长沙大道以东和京珠高速以西的地区,可以建设成为长株潭其中一个物流产业园区(另一个物流产业园区设在株州)。在暮云到省政府新址之间的区域,可以构建一个类似CBD概念的金融中心区。

千万不要以为长沙五一路与芙蓉路、蔡锷路交界的区域就已经是长沙的金融中心区了,首先,该区域现在仅仅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湖南省分行在那里聚集,国内的股份制银行现在只有三家进入长沙,民营银行还未成形,而外资银行也还未允许进入长沙,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机构也很少,这个所谓的金融中心区还远未达到金融机构聚集的地步,舍之也没有么可惜的。其次,该区域是长沙的商业街,本身交通就已很挤塞,随着长沙进入汽车消费爆发期,这一带的交通将更成问题,该区域根本不适合成为长沙的金融中心区。如果在长沙新城划出几平方公里,进行高水准的规划和开发,形成一个真正的金融中心区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现暮云镇的主体部分,则可结合旧村镇改造,建设成为高档住宅区。

“湘潭新城”部分,由于从长沙岳麓山大学城到现湘潭大学周边地区的大学城高科技园一带,已被规划为将来长株潭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则可以现九华镇的湘江边上规划建设长沙第二国际机场,并在九华镇规划建设机场物流园区,为出口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配套。

据湖南省计委指,长远来说,长株潭地区仅有一座黄花机场是远远不够的,湖南省已有建设第二机场的想法。可想而知,这个第二机场放在九华是十适当的,现长沙、株洲、湘潭三个主城区距离都比较近,而且靠近以省政府新址、两个大学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带、金融中心区为主的大宗客源区,远比现黄花机场更有优势。至于昭山一带,则可建成旅游休闲渡假产业园区,易家湾一带,则可建设大型仓储式购物中心、大型居住区等。

即便是分成“长沙新城”和“湘潭新城”两块来操作,规划则仍按“长沙新城”一个概念来规划。这个长沙新城将和湘江生态经济带一起,构成未来大长沙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中国大江南北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或者叫城市扩张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几乎所有的经济中心城市都下决心要使自己的城市鸟枪换炮,树立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而且大部分的城市选择了旧城改造为“鸟枪换炮”的途径。对于这场运动进行建筑学或城市学的评介为时尚早,但至少从成本效益分析来看,旧城改造是成本高、效益低的不经济的一种方式,改造得不可能彻底,但却使几乎每一个城市政府都变成了一个高负债的地方政府。更不可容忍的是,旧城改造对中国城市的原有文化(如果有文脉的话)进行了文革浩劫式的破坏,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干扰了市民平静的生活,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长沙从2001年起掀起了旧城改造的高潮,3年来,长沙仅重点工程建设投入就超过230亿元(援引自长沙晚报)。旧城改造确实使五一路和芙蓉路等地带旧貌换新颜,让外地人感叹长沙这三年变化真大!但是笔者并不曾感受到长沙在中南地区的中心作用加强了多少,而且许多外地人还是感觉到长沙小气,城市布局混乱,道路较窄,即便是新拓的一些主干道,能否经受得住未来5到10年内汽车大量增加的考验也还是个未知数(感觉挺悬的)。

如果长沙市一开始就摒弃旧城改造的思维,而是战略性地建设“长沙新城”,长沙市委、市政府不是迁往西北角而是迁往大托与暮云之间的地区,用2-3条双向10车道、全立交的城市主干道与老城及株潭二地联结,道路一通,房地产商就来,土地升值政府所取得的收益足以推动长沙新城的建设。那么有3-5年的时间,一座规划科学、园林化的新城就已初步形成。这效果肯定要比旧城改造好得多。而这样一座长沙新城将成为长株潭一体化的一个突破口。

即便拿不出“长沙新城”的概念,如果过去几年来湘省及早就在城市交通网上多费心思的话,人们对长株潭一体化的评价可能就会正面好多,毕竟交通是融城的基础,也是最容易显示成绩的地方。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