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股权迷雾渐散:中远拔得头筹和黄相机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10-30 07:00

本报记者 左志坚 彭少芳 上海、香港报道

迷雾重重的洋山港股权之争终于揭开了第一道谜底。

10月19日,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于曼谷出席亚太经合会议行政总裁峰会时透露,中远集团已获得上海市政府批准入股大小洋山港一期项目,股权不会少于20%。中远将成为首个成功入股该项目的企业。

记者随后的调查则显示,洋山一期剩余的悬念也即将破解,洋山港股权迷雾渐渐散开。

而洋山港下一轮的投资机会将会花落谁家?招商局、中海、和黄、东方海外、新加坡港务、现代货柜……众多的国际码头业和航运业巨头仍在相机而动。

洋山一期落定

洋山港总投资1200亿,共52个泊位,设计吞吐量为2000万集装箱。目前各路巨头争夺的乃是洋山一期,总投资70亿~80亿,设计吞吐量220万集装箱,预计2005年完工。

中远集团拔得头筹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意外。早前即有消息人士透露说,为支持洋山港发展,中远这样的国有航运巨头将把其中转中心由釜山移至洋山,以支持中国的航运事业。中远揭开第一道谜底似乎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洋山一期的悬念在于,该期工程究竟将建成几个泊位。

早先媒体的公开报道说,洋山港一期将建成5个泊位;近期则有报道说,一期共6个泊位。而据接近洋山港投资方同盛投资的一位人士称,洋山一期工程实为7个泊位。

与同盛接近的这位人士还透露,中远号称拿到至少20%股权,应该是至少能拿到洋山一期中一个比较大的泊位。

至于其余的泊位,悬念似乎已经解开。因为“同盛已有意让上海国际港务投资集团拿掉5个泊位,目前有关方面已基本上认可了。”参与竞标的香港现代货柜董事总经理祈天顺也透露说:“上海市政府曾向外暗示,希望洋山一期保留由上海港务集团发展,等到洋山二期再引入外资。”

此前另有消息称,现代货柜已与大陆中海集团联手竞标,该联盟建议,洋山一期就应该引入外资,因为愈早引入外资管理,对洋山港发展愈有帮助。

目前的事实却是,中远集团是除上海港务集团之外唯一的赢家。有意思的是,中远集团将把洋山项目注入其香港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HK.1199),中远洋倒的确可算是外资。

不过,上述人士也向记者强调,目前洋山一期并未最终敲定,变数依然存在。

上海的生意经

即便上海港务集团果真拿到一期中的5个泊位,其他外资并非全无机会。上述人士分析认为,上海港务集团很有可能出让部分股权。事实上,上海港现有的码头中,上海港务集团独资的码头甚少。

只不过一旦上海港务集团加入,竞争将更为激烈,因为几乎所有的港航大佬均已对洋山港虎视眈眈。

日前,招商局董事长秦晓和东方海外主席董建成皆表示,已用各种途径以增加入股洋山港的胜算,前者正找寻合作伙伴,后者则向上海市政府表达入股的意愿。

全球第二大码头运营商新加坡港务局(PSA)主席StephenLee说,该局不会错过任何海外投资的机会。他又称:“PSA仍然对中国港口感兴趣,虽然投资成本高,PSA现时的目标是上海洋山港。”

全球第三大码头运营商铁行港口中国区代表高津华也说:“我们已经(向政府)表达(对洋山港的)兴趣,也传达了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承诺。”全球第四大码头公司APMT(海运霸主马士基兄弟公司)也在研究此项目。

中海-现代货柜联盟更是高调宣称,计划投资60亿~80亿元,拿下4个~6个泊位。在得知上海港务局可能接手5个泊位之后,他们仍表示,将合伙竞拍上海港务局的泊位。

只不过如此一来,这些码头资产并非直接向上海政府(同盛投资)购买,而需要多出一个交易环节,即上海港务集团。对于外资而言,成本必然有所提高。

“但对于上海来说,同盛投资(股东为上海港务集团、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国资办等)是国资,上海港务集团也是国资。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由上海港务集团出面转让股份对上海更有利。”曾是上海市港口发展智囊团的一位专家分析道,多出的一个环节有如支点一般,撬动了洋山港一期的价格。

和记黄埔胸有成竹?

在洋山港大戏的第一幕渐入高潮之际,惟独不见全球码头业霸主和黄的踪影。

和黄本是上海港的主角,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码头公司。和黄在深圳、宁波、北仑、厦门、珠海的合资码头均有协议在先,即日后码头扩建时,和黄具有优先投资权。1993年,和黄投资上海SCT码头时也有类似协议。但和黄与上海港闹出人事风波。据香港报纸称,老超人李嘉诚事后曾亲往上海修复关系。然而时至今日,和黄仍以一贯之作风回复本报,称“对公司未来港口发展不作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定”。

中远集团旗下负责码头业务的中远太平洋董事总经理孙家康曾向外界透露,就洋山港项目,很有可能与和黄合作。但当中远从洋山一期分得一杯羹之后,中远洋副总经理黄天佑却答复本报说,中远无意与其他公司合作。黄还称,洋山港分多期,有很多投资机会。

那么和黄的机会在哪里呢?

有人担心和黄可能会像青岛项目一样,因为是纯粹的码头公司,不能像航运公司那般带来货量而失手洋山港。

但与同盛接近的一位专家认为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上海港并不缺货量,况且和黄在全球的码头网络能为船公司降低成本并以此吸引船东挂靠。

该专家分析认为,和黄按兵不动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其胸有成竹,究其根源也正是曾令上海、和黄双方不快的SCT码头。

原来SCT码头在黄浦江内,按该专家的说法,黄浦江内将逐步取消货运,SCT码头面临一个“拆迁”的问题。

这一问题早在一年前浦江开发方案出台时便已初露端倪,当时上海本地媒体就大力宣传说,“曾经对上海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老港区却日显‘老态’:港区腹地狭小已无发展余地;水深条件跟不上船舶大型化发展;码头设施和装卸条件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老港区调整既是上海港与时俱进提升竞争能力的客观需要,更是上海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过,SCT办公室主任邱振鸣表示,公司目前还没有SCT要搬迁的说法。

和黄与上海签定的合资合同为50年,如果SCT搬迁,如何“安置”和黄便成问题?在赵看来,洋山港显然是李嘉诚的目标。

图:

洋山港巨大的市场前景一直引来各路资本的明争暗斗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