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吃下25%厦门中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12-11 07:00

本报记者 陈志刚

 北京报道

LG不是等待信息产业部的批准,而是通过投资的方式,持有厦门中桥25%的股份,以此作为跳板,将早已成熟的GSM手机业务“引渡”到期盼已久的中国市场。

新年将至,韩国LG公司投资厦门中桥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中桥”)的“婚事”一点点明朗起来。

今年6月份开始,双方就LG增资厦门中桥事宜开始接触,“拍拖”至今已逾半年。厦门中侨一高层表示,公司与韩国LG的恋爱将持续到明年,婚期无定。“目前情况看来,最终合作细节年底之前很难敲定。”

记者向LG中国GSM业务部门求证时,对方表示尚不知悉此事。据内部人士透露,具体事务由LG总部操盘。

LG切入

就在不久前,一款LG的GSM手机广告突然出现在北京、深圳各大城市的街头,势头盖过了康佳、波导等国产厂商。当时众人疑惑的是,LG何以从守得死死的信息产业部拿到GSM的牌照?

现在,事情水落石出。LG不是等待信息产业部的批准,而是通过投资的方式,持有厦门中桥25%的股份,以此作为跳板,将早已成熟的GSM手机业务“引渡”到期盼已久的中国市场。

厦门中桥是经国家计委核定的GSM手机定点生产厂之一,它手里持有的手机生产牌照正是LG公司想要的。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4月,据记者调查,该公司实为香港中桥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韩国汉城、中国上海、厦门3个GSM/GPRS手机开发研究所,中桥注册的商标为“CHABRIDGE中桥”。

厦门中桥某高层称,和LG的合作,在一些细节方面双方迄今未达成妥协,需要进一步磨合。

据他透露,双方的合作除了涉及当事两个公司的利益拉锯之外,至少还有信产部的态度以及厦门中桥股东韩国VK株式会社的因素。

2002年3月,韩国VK株式会社出资收购了80%的股份,VK株式会社成立于1997年9月,是一家专业研究、开发、生产手机及锂聚合物电池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此后,中桥的手机品牌变成了“中桥VK”。

尽管拥有韩方研发力量支持,厦门中桥却一直困在国内手机市场二三流团队厮杀,提升乏力。据了解,公司原定2002年手机产销量的目标是40万台,产值力争10亿元。但据内部高层透露,2002年,中桥手机销量只有几十万台,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平均价格为1700元,离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今年7月,韩国VK株式会社悄然把股份增至100%,全盘控制了中桥。

按照VK进入之初的计划,厦门中桥要在3年~5年内使手机产销量达到300万~500万台,年产值实现40亿~60亿元,年利润达到5亿元。但竞争愈发激烈的国内手机市场让韩国VK株式会社倍感压力。

据中桥高层透露,LG的介入对于VK来说,除了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外,“市场风险的分担”显得更为实在和迫切。

LG是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其手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约5%,紧跟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和西门子名列全球第五。

25%的门槛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此之前,LG已经差不多跟国内所有的GSM手机生产商谈了一圈。

信息产业部停止发放手机的生产许可证,“官方路线”已经行不通。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信产部内部一直认为现有的十几张牌照可以灵活使用,比如一张牌照生产两个品牌。事实上,在信息产业部已经发放的四十多张GSM和CDMA牌照中,有相当数量的牌照因厂家经营不佳而被浪费。业内一直流传一种说法,信息产业部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一旦无牌照的厂商持有了有牌照手机厂商25%以上的股份,不管是否控股,只要向信息产业部提出申请,基本可获批允许用其品牌生产手机。

据称,此规定对国内无牌照厂商基本适用,对国外厂商则视其生产经营能力而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牌照资源”,振兴国内手机市场。

记者致电信息产业部求证,信产部经济运行司人士只是表示,近期肯定没有发放新牌照的计划,但对该不成文约定拒绝评论。

业内人士认为,收购厦门中侨25%的股权就是依此而定的。从韩国同行手中受让中国一家有牌照的手机商,这是LG潜入中国GSM手机市场的最佳途径。

据厦门中桥某高层透露,现在LG与VK谈不拢的一个原因在于,一旦25%转让完毕,牌照究竟由谁使用?以后中桥的手机是打LG的品牌,还是用原来的“中桥VK”,LG自然是将牌照的使用权当成参股厦门中桥的首要条件,而厦门中桥也不想轻易失去自己的品牌。虽然也可以采用折中的方法,使用复合品牌,但牵涉的利益三方,中桥、VK和LG都不得不仔细推敲。

LG中国业务

在觊觎中国GSM市场之前,LG在CDMA手机市场上已颇有斩获。自2001年8月,它和山东浪潮公司合资成立浪潮镏乐金数字移动通信公司,并获得了50%的控股权,以此介入中国CDMA手机市场。一开始公司生产的手机以“浪潮LG”的复合品牌出现,但后来浪潮的品牌渐渐淡去。如今LG俨然以自己的独立品牌争风于国内CDMA市场。

赛迪顾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LG的CDMA手机在中国的总销售量约60万台,在三星、摩托罗拉后,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达13%。浪潮LG北京营业总部部长金圣昊曾表示,LG下一步将力争在中国CDMA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30%。

2002年1月份,LG就抢在三星前面,成为第一个向中国出口GPRS手机的韩国厂商。同年底,LG电子(中国)董事长卢庸岳又对外公开表示出“尽快在中国建立GSM手机生产工厂”的迫切态度。

当时,LG电子在中国的销售额中,家电和IT产品各占半壁江山。卢庸岳表示,今后手机将加速发展,要实现家电、IT、移动通讯三峰并峙的业务架构。具体目标是,2005年,LG在中国GSM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8%,跻身市场前五强。

今年8月份,LG和中国的手机经销商合作,利用他们的进口配额,在国内推出LG“猫眼G7030”等几款GSM手机,势头颇为凶猛。

而现在信产部所谓的“不成文约定”,则刚好为LG的焦灼开出了一剂良方,让它再一次抓到了进入中国GSM手机市场的机会。

(本报记者欧阳长征对此文亦有贡献)

放与不放,这是个问题

本报记者 陈志刚

9月份信产部“限制贴牌进口”的余音未落,“开放”却作为关键词,在纷繁的年末市场下激起了暗流涌动。

市场的飞速发展是激动人心的,混乱的行业秩序却让牧者焦灼不安。放与不放,对于信息产业部来说,这是个问题。

信产部显然对自己制定的“5号文件”情有独钟,近期开禁看来无望。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初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市场而言,现有的牌照数目已经足够。

问题就出在对牌照资源的把握和有效利用上。

由于手握稀缺的牌照资源,大部分国产厂商们可以不注重核心技术开发,因为技术拥有者的产业化过程必须通过牌照拥有者来实现,所以他们可以贴牌、贴牌、贴牌;也是由于把持着这些有限的牌照资源,有的厂商才可以空手套白狼,仅靠变卖入网许可证就可轻易地赚个盆满钵满,因为门外挤着一大堆欲搭乘手机快车的饥渴资本。

遏制贴牌,堵自然仅仅是救急之策。对于没有掌握核心开发技术的厂商而言,这不失为应对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捷径,他们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而事实上,让他们获得技术的方式除了遏制贴牌、赶入穷巷外,开放的合作该更为高明。而业界正奔走相告的信产部不成文约定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说,强势资本可以参股方式进入牌照持有厂商,符合25%持股规定的新加入者可以向信产部申请牌照使用权,以达到现有牌照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此中,把关者仍在监管部门,他们必须认定申请者具备更强的优化利用有限资源的能力。

这该是一个值得拍手称道的举措。

嗅觉灵敏的外来资本最先摆开了架式。SKTeletech在华办事处赶在年底设立,合作伙伴的挑选也正紧锣密鼓地展开;LG更是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呼声与动作皆有咄咄之势;根据台湾地区媒体报道,明基和富士康公司也于近日放风称,有可能明年拿到手机销售牌照。

一旦这些资本获准在国内设厂,国内手机品牌的成本优势将逐步松动,而随着高端市场的逐渐饱和,国产厂商集结和攻占的主要阵地———农村、小城镇等中低端市场也将兵临城下。目前这些地区手机的覆盖率不到20%,而京沪等地已近80%。

一旦牌照使用权外渡,国内厂商更将在品牌市场与强势力量直接碰撞,这对于刚刚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而言,考验可谓十分严峻。

 大河 摄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