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织之乡:沉寂中等候
见习记者 司宇宁 宁波、上海报道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总是在低价格竞争的策略怪圈中循环,出路或许在于创立一流的品牌,建立自身的分销渠道。应该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并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协调作用,让行业协会能切实地保护纺织业的利益。
素有中国“针织之乡”的宁波象山县,正处在美国限制纺织品配额的龙卷风暴口上。
象山是中国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经过20多年的艰苦打拼,象山县针织企业已达756家。在该县爵溪镇不足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密密麻麻地集聚着近400余家针织企业,年产各类针织服装4亿件。
目前,象山全县针织品年生产能力达6亿件,从业人员4.5万人。今年预计出口额87亿元(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占10%左右),占全国总额的10%以上。在中国针织协会排定的全国针织业50强中,象山占6家。
象山针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干国华告诉本报记者,象山针织品已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织业是象山县出口创汇支柱产业,直接关乎象山经济的兴衰。
但在中美纺织品贸易风波面前,一度热闹的象山忽然沉寂。
“针织之乡”遭遇重创
“谁也不知道明年的出口形势如何,一切都不太明朗。”浙江巨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巨鹰集团)进出口部经理谢名杰无奈地表示,“现在很多出口美国的单子都不敢发了,这块业务几乎全部停了。”
1994年11月,由前象山针织厂改制而成的巨鹰集团,是象山爵溪最大的针织企业,也是全国针织行业50强之一。巨鹰集团现拥有资产总额达2.6亿元,员工1500余人,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
谢名杰介绍,巨鹰集团每年的出口量在四千万美元左右,其中出口到美国的约有四百万美元,占该公司总出口量的10%以上。
“这个比例还不算大,但对公司的影响却不小。”谢名杰说,一方面,巨鹰集团此前已经特别在美国成立了一个专营销售的分公司,该公司明年本来准备加大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力度,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难以实现了;针织服装业利润本来就很低,“一件仅赚四五毛钱”,如果美国实行限制配额,再加上配额费用,利润将会更微薄,“肯定吃不消”,“美国的业务将更加难做”。
记者在象山采访时了解到,象山县另外一家大型的针织品生产企业宏利集团也受到重创。宏利集团已是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针织品生产商,年创汇达3500多万美元,美国是其重要的出口地。
美国的特保措施对象山纺织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也造成严重影响,巨鹰集团计划总投资3.9亿元打造的占地800亩的“巨鹰针织园区”,以及宏利集团投资1.2亿人民币建造的拥有11万平方米厂房的“宏利针织城”都已经基本停步。
“目前最大的损害是象山的针织品发展面临着不确定因素,厂家无法正常开展生产安排,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客户对将来的定单没有多大的信心,美国的定单基本停了。”谢名杰说,巨鹰集团明年准备采用“迂回”战术,为避免配额限制,先把原料运送到越南等地,再把制成品输入到美国市场。“但这样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纺织业腹背受“敌”
据秘鲁当地媒体11月30日报道,秘鲁全国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署已结束了对中国进口纺织品倾销案的调查,并决定建议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实施为期200天的民族产业保护措施。该保护措施将对100多种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实施提高关税和配额限制措施。
尽管总体上来看,中国对秘鲁的出口量并不大,但如果秘鲁的保护措施正式实施,中国的纺织品将再次受伤。
最近两年来,中国纺织业正遭受到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2002年中,欧盟对轻纺产品出台了禁止使用偶氮染料的指令;占中国丝类商品出口量近一半的印度对中国生丝进行反倾销……
此外,国内的各种因素如出口退税率调整、原料价格上涨也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中国的纺织品行业可以说是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
“我们在切实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张汉林教授说,“事实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采取很多贸易措施的时候,我认为美国的预警机制很好,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产业却没有引起重视。”
张汉林分析,我国纺织业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面大但是不精,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不大、品牌不多。比如,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多数为外商委托加工出口,使用外商品牌,自有品牌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较少。
这在象山表现得更为明显。象山针织行业协会对该县针织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象山针织工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开发相对落后,模仿多、创新少。二是低档产品居多,过度竞争现象激烈。三是出口针织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款式主要是根据来样加工,附加值低。如今,“海耐斯”、“飘马”、“耐克”、“华伦天奴”等二十几家国际知名品牌纷纷落户象山,建立品牌加工厂。据调查统计,针织基地爵溪约有300家针织企业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大多依靠数量赚取微利。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企业规模小,缺乏专门人才等都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打开低价竞争的死结
中国纺织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中国纺织业应尽快改变传统上以量取胜、以规模取胜的做法,要在提高产品档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要改变低价运行的状态。
1995年,美国著名的“海耐斯”服装公司计划把亚洲市场的加工基地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巨鹰集团接下了第一笔“海耐斯”T恤业务。巨鹰集团为了这笔只有几十万元的加工业务,毅然投资500万元,添置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从而赢得了“海耐斯”的青睐,当年就接到了100万美元的订单。两年后,这个数字扩大为500万美元。巨鹰集团淘到了第一桶金。
但现在的巨鹰已经意识到了缺乏自身品牌的遗憾。据象山当地的一位纺织界人士透露,“海耐斯”在巨鹰的加工收购价是每打35美元,到了国际市场价格一下子就涨了十倍。巨大的利润落差成了切肤之痛,这让巨鹰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毕竟,为他人做嫁衣赚到的终归是蝇头小利。于是,他们决定创立自己的品牌。
谢名杰还透露,美国配额限制使得巨鹰集团开始改变过去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的生产模式,转而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以面料开发为先导,着力提高产品档次。”
据了解,目前,巨鹰集团与香港华纶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宁波巨纶针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12000万元,其中注册资本5000万元。巨鹰投资2600万元,占52%的股份;香港华纶有限公司出资2400万元,占48%的股份)即将投产。该公司专业生产面料,主要供给国内市场和巨鹰集团自身。“这样不仅减少了采购费用,减低了采购成本,还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档次。”谢名杰说。
·危中有机·
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朱钟棣:
建立合理而有效的预警机制
“我们应该以这次贸易摩擦为契机,改变长期以来靠以量取胜的纺织出口模式。今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必须提高产品档次,走品牌创新之路,否则将丢弃多年开拓的海外市场。
我个人认为,这次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虽然不符合WTO有关规则,我们要根据WTO原则积极应对、争取。但我们的企业、行业也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摩擦。我们一直提倡说要建立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可是这个机制到底建立起来没有?或者这个预警机制作用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起了相应的作用?”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
走出低价怪圈,建立自己的品牌和行业协会
目前中国纺织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总是在低价格竞争的策略怪圈中循环,很少去关注创立一流的品牌,建立自身的分销渠道。
如果中国的纺织进出口商会和纺织行业协会,能够组成强大的纺织服装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建立自身的分销网络,建立中国自己的品牌推销网络,或建立一些大型的连锁超市或建立中国自身产品的专卖店,那么,就没有必要采取降价的策略,把利益让给美国的进口商、分销商,让人家占了便宜后还打击中国。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中间的流通成本、流通路径,把利益直接让给美国的消费者;中国企业本身的利益也会更大,也不至于受制于贸易保障措施了。
美国纺织制造业联盟和美国纺织制造业协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对美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施加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并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协调作用,让行业协会能切实地保护纺织业的利益。
北京WTO事务中心主任邓洪波:
创新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也制约了纺织工业的再发展,现代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不仅是质量、成本竞争,而且要在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方面竞争,在高附加值领域,创新的竞争更为突出,而在这个领域正是我国纺织工业较为薄弱的环节。
图:
AP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