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之新阶级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12-15 07:00

如果办公室足够吸引,大部分人也许不介意少拿一点薪水……

办公室之新阶级论

莎拉月

大抵再有钱的公司,也不会没有办公的Budget,而在一个有限的Budget里玩出无限的花样,那就是件考人的事情了。办公室这种地方,蛛丝马迹之间透露的公司信息实在是太可回味。

前一阵子,几家杂志都搬了家:一家娱乐杂志,是从中规中矩的写字楼搬出来,租了一个大厂房,自己设计装修,就是时髦的Loft了。然后是一家女性杂志,大手笔地租下老银行的大楼,自家办公室就是现成拍片子的上佳布景。还有一家女性杂志,虽然也是从写字楼搬到写字楼,但那可是自己新盖的大楼,一切簇簇新,气象自是不同。

传媒、广告和设计业,因为是“吃脑”行业,风格和创意都得在办公室的选址和装修上有所体现,或者说,公司有责任、有义务让工作其中的人心情愉快,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的时候也更有灵感。

至于体面不体面,那也可以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要扛住体面二字,当然会有代价。一平方米十几美金的甲级写字楼如国贸、赛特,里面不知驻扎了多少至今还在花钱培育中国市场的大大小小国外企业。上至拿着高额海外津贴的外国总裁,下至英文半吊子的中国秘书和行政助理,进进出出的时候,脸上都隐约一股倨傲之色。在这一刻,无论月薪两千人民币还是两万美金,他们是属于同一阵线的。

甲级写字楼的衣着特征,是无论冬夏,男的都穿西装加衬衫,女的都穿丝袜低跟皮鞋,肩上搭一件小毛衣,一律品质优良款式保守———这倒不是装腔作势,这等写字楼,中央空调动力强劲,大抵冬天奇热夏天奇冷。因为寸土尺金,必然是方寸之地人和电脑一样多。

通常在下午三四点,耐力欠佳的人们就会忍无可忍———溜出去喝个下午茶。这种时候,CBD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喝杯咖啡,吃个三明治啊雪糕啊什么的,地方有的是,不愁没处透气。这道形式大于内容的下午茶,可以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而那些可以在小方框里一坐一整天,把外卖叫到办公室来吃的,大概都是超人。

CBD好就好在吃饭、喝咖啡都方便,甚至应急之时也容易买到一件像样的衣服。连锁店的选址清单是肯定少不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有足够多甲级写字楼之处,Starbucks(星巴克)、Subway(地铁)、Roger's、Baskin&Robbins、吉野家、金湖茶餐厅、华润超市等等就必然亦步亦趋。它们的共同点是出品稳定,味道平平,最适合忙得食不知味的工作狂。你可以说北京的CBD喝不到一杯真正的好咖啡,但那也比根本喝不到咖啡强吧。

不过,这种写字楼的浮华也可以是很表面的,人们来来去去,在电梯里碰到时都一脸肃穆,面无表情。

如果真有根基就自己盖大楼了,何必挨贵租?像摩托罗拉、惠普、资生堂都有自己的大楼,公司的企业文化也因此贯彻得死死的,由不得你不服气。如果地方远(像资生堂在经济开发区),加上由营养师设计菜单的员工食堂,还有一早一晚发送的员工班车,简直有令人死于安乐的错觉。我十年前去资生堂采访时见到的人,现在竟然还在,不过当然是升职了。喜欢归属感的人,至此也别无所求了吧。

如果是不在CBD的次一等的写字楼,那身价就陡然下跌了。首先是连二十几层俯看都市的视野都没有,连喝一杯像样的咖啡、买一条像样的法式面包的地方都没有,地毯有污渍,洗手间有异味。得要非常有斗志才能忽略这些,直奔目标———一朝发达搬到更好的写字楼去!

这等写字楼,最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广告上看着都是好的,价钱、位置也都相宜,可是事实上,不是大楼非常老旧,就是朝向古怪风水有问题。风水这回事自有它的道理,如果每天在地方局促、光线昏暗的地方办公,叫人如何生凌云之志?

当年.Com泡沫破裂时,多少公司从堂皇的甲级写字楼里搬出来,换到便宜的地方去。只是有比较,感觉大概更不堪吧———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叹,莫过于此。

还有一类公司,大概是想脱离这套评判系统,搞搞新意思,会用差不多的Budget租那种商住两用的公寓当办公室。有前厅有厨房的,屋主还给配了廉价但时髦的沙发,很有居家气氛。商住公寓价钱平,可是使用率也低,所以多是小公司,上上下下就那三两个人,一到中午,满屋都是微波炉加热饭菜的味道,说得好听是公司文化亲切,说不好听就是不正规,工作气氛显然淡得多。不说别的,你见过公寓里摆打卡机的吗?公私难分,只不知道员工是不是拿这份工作当真。

心志高远的,就奔Loft、四合院和公园去了。Loft做办公室,也有各种各样的,不能一概而论。某次去上海,到一个自己开公司的台湾朋友的派对去玩。经过一条小路,走进外面是白墙的毫不起眼的房子,是垂着竹帘的清风习习的院子,和门口挂着篮球架的两层空间,跟电影院一模一样的幕布放着怀旧的“百老汇之夜”,四方平台的中间可以生炭火,先到的人们坐在那儿喝红酒,跟主人打趣说你在这种地方还有心工作吗?二楼的窗台上随随便便搁着书本,不经意地让人想在这里舒舒服服睡上一觉———到底是上海,和北京的七九八真不一样啊。那些开着脏兮兮的天窗,水泥墙上刻意留着旧时代语录的艺术家工作室,很奇怪地,总让人有勾破丝袜的紧张感。那种说不清是为省钱还是为个性而制造的粗糙,会让吹惯了空调的人去留意冷气够不够、暖气够不够、洗手间好不好这种基本问题。也许我对Loft有偏见,在北京,我总觉得Loft就像切诺基,看上去挺酷,可是既费油,坐起来也不那么舒服,停车还占地方。北京满大街跑着切诺基,非常说明这个城市的个性。

找四合院当办公室,听着雅致了,但很可能是花了钱也不显好。不知情的外地人以为四合院都是星空卫视的刘香成家那样的,真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四合院的价值了,后海一个破破烂烂的院子,院墙上歪歪斜斜写着卖主的手机号,一问,一千多万。等于买块地皮重盖。

就像当初先人一步瞄上四合院,现在的聪明人则是打公园的主意。先后有两个朋友自己做公司,都在日坛公园里找到地方。说出来还是在CBD,整面的落地玻璃外面是鸟语花香,偷闲还可以就在公司里招呼朋友,在院子里搞搞烧烤派对,或在树荫下的空地上做做瑜伽。至少不用担心加班加得身材崩溃。现在的日坛公园,可是打破头也挤不进去了。

在公园找地方的,当然都是自己话事的小公司———做自己的生意,过自己的生活,再也不看别人眼眉高低,也不为赚钱赔掉生活。姿态自然高人一等。如果斤斤计较的话,就像在城市里开费油的大切诺基,公园还是比一般写字楼贵的,前提是你自己怎么看和是否看得开。

其实一个人对办公室的态度,也无非是对工作的态度。大清早拿一杯星巴克外卖咖啡兴冲冲走进写字楼的,自然是这个社会的栋梁。30岁以后,天赋所有的一切渐渐消失,你能看出人是明显朝两个方向走了。上文提到的那个“上海七九八”的主人,本来也是大集团政治斗争的失意者,差一点跑到西湖边买房子隐居,虽然后来还是自己做公司了,态度却是一贯的,40岁的人,穿白T恤衬衫卡其布裤子,像大学生。另一种人,更多的是早早开始长肚子、发际线后退、一脸油光,只剩一个“工作美”。

既是忠孝难以两全,就不能不有所取舍———到底办公室有多重要呢?至少比多数老板以为的要重要一点。就像女人讨论男人的赚钱能力:“女的月入一万,男的如果不到两万,也不能低于一万吧?”“除非实在长得好看,那还可以再减两千。”同理,如果办公室足够吸引,大部分人也许不介意少拿一点薪水。

戴秀珍 绘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