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零售市场应该由国内企业唱主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4-22 07:00

总裁发言

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宗南

王宗南

今年12月11日前,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此举意味着我国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内外资商业企业将在更开放更公平的市场环境下搏杀。那么,中国的零售市场到底应该、也必定会由谁来唱主角?

随着1992年我国的零售市场逐步向国外开放,12年间,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商已有70%进入中国市场。外资零售企业从单店销售到连锁经营,从中方控股到外方控股,从零售经营到批发销售,从沿海地区到内地市场,他们在中国如虎添翼,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有资料显示,2001年沃尔玛共开设了19家卖场,到2004年底将达到100家;而最先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家乐福已在我国22个城市开设了40多家卖场,并计划今后每年以新开10家的速度递增;麦德龙尽管在中国已拥有18家卖场,但他们表示还要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

面对国际商业资本抢摊中国市场,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零售市场最后到底是国外零售企业来抢占整个市场或者市场的大部分,还是国内零售企业唱主角?我们认为中国的零售市场不应该也不会被外国企业所垄断,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商业才是真正的主角。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如今,这些国际零售业的著名品牌已经为上海普通消费者所熟悉,但资料显示,更多的消费者则对身边的联华、华联、农工商、华联吉买盛等国有的超市、卖场更亲近、并情有独钟。

其实,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市场销售额还只占5%~8%,中国市场空间还很大。最近,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几百家超市企业的1万多个门店,其中含42家外资企业1700多个门店的经营数据进行了分析。从门店发展速度看,内资企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外资企业,2003年内资门店占87.3%,增长速度为32.35%,外资企业门店占12.7%,增长速度为21%;在盈利能力上,内资企业目前要好于外资企业,有六成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在亏损状态下运行。但外资零售企业也有几大明显的优势,比如外资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增长速度、单位面积销售额分别快于、高于内资零售企业,外资在大型综合超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等。

但是,从整个国际市场看,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零售市场是由国际零售巨头来创造价值的,一定是由国内的零售企业领衔,国际的零售企业包括当地的地方性企业尾随其后。如北美的加拿大、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亚洲的日本、韩国以至东南亚各国,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零售市场是由国际零售巨头来主导的,在这些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只能唱配角。

我们还可以看到,国际上数一数二的零售巨头进入了欧洲市场,但在欧洲市场领先的还是本土企业;也有欧洲的领先企业曾经进军北美市场,但两年后就退出了,其实就在证明一个重要事实:为什么本地企业能唱主角?第一是它的资源在本地;第二是它对本地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不是一个外来企业所能比拟的。国外的企业进来都有本土化的问题,麦德隆为什么到现在还在追求盈利目标,家乐福进入中国五年后才有转机,我们认为他们面对的共同挑战就是本土化问题。

我们的观点就是:中国的市场和其他国家的市场一样,都是开放的。但是这个市场主角,特别零售市场的主角,应该是中国的商业零售企业,应该就是我们自己。

面对入世的挑战,作为中国的零售企业,我们在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来面对这一现实的同时,更要满怀激情并不断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做好迎接入世的挑战。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此,我们要站在战略新高度,构筑行业体系和市场架构,把利用外资和加快发展国内零售业统一起来。在进一步提升我国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和跨区域发展。要把握竞争与学习的关系,在竞争中学习借鉴外资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积极培育国际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届时,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扩张策略也会发生改变,即重点转向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收购。这时,我们还需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有效的措施,诸如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加大对零售业的投资;努力拓宽内资零售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公平的工商管理和税收环境;如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张等等。为中国人在中国零售市场唱主角摇旗呐喊,添砖加瓦。

图:

王宗南

本报资料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