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城11倍 四空间构建“大沈阳”
特约记者 唐洋 本报记者 刘浏 沈阳报道
沈阳现阶段首要的就是“扩城”规划,而这个规划一旦付诸现实,即是预示着东北经济圈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月18日,沈阳市第十三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选举通过,李英杰正式当选沈阳市市长。
此前,李曾在著名钢铁城市鞍山、本溪主政,对工业城市发展脉络了如指掌,此番“入主”老工业重镇沈阳,尤得外界期待。
新官新政
实际上,在过去的短短两个月间,辽宁的鞍山、本溪、营口、阜新、朝阳、盘锦等一批市党政一把手相继调整,时值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关键之际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辽宁省各市地方主政官员的大规模相继更换,颇为引人关注。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透露,这些新任官员在地方主政期间大多政绩突出,“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这些官员新上任的城市,基本都包括在辽宁此前着力打造的‘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东北经济圈’中,”该专家提醒,这不会只是偶然。
此前,包括沈阳、铁岭、抚顺、鞍山、本溪、辽阳、营口在内的辽宁中部七城市于去年4月联合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构成“东北经济圈”基本框架,内容涵盖交通运输、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流通、对外招商、人力资源、科教文化、旅游开发、生态环境等10个领域19个具体项目。
辽宁省经委副主任石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最重要的发展规划就要加快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即东北经济圈)建设,形成装备制造业、重要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让“‘辽宁制造’再次装备中国”。
“这是一个让辽宁憧憬满怀的经济区域,辽宁不可能坐等其成。”石光称。
18日结束的沈阳市地方政府“两会”上,“扩城增容,增强地区辐射”成为最大主题。“今年国家开发银行将给予我们100亿元的贷款,我们将全部用于沈阳‘四大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加速扩容建设,真正成为第四增长极的极心”。沈阳市市委书记陈政高说。
“扩城”计划萌动
按照沈阳市政府的规划,沈阳市四大发展空间的总体构想是,确定沈阳市主城区外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空间发展战略,向东突出生态环境,将东部地区规划为生态旅游度假区;向西打造百里工业长廊,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区;向南跨浑河发展,使金廊向南延伸,建设“新城区、高新区、物流区”;向北规划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以高效都市型农业为依托的城乡统筹发展区域。
四大发展空间的规划总面积为3551平方公里,相当于沈阳现有建成城区的11倍,期限是近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新任市长李英杰在谈及沈阳下一步发展时亦表示,构建“大沈阳”的构想,政府首要的就是先明确沈阳中心城区的区域功能定位,要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使区县享有更多的市级管理权和部分城市管理权,“要拓宽沈阳的容积,增强辐射力”。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启东分析认为,作为“东北经济圈”当仁不让的龙头城市,沈阳现阶段首要的就是“扩城”规划,而这个规划一旦付诸现实,即是预示着这个经济圈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事实上,沈阳的“扩城”计划已经进入备战状态。沈阳“两会”确定,在未来5年里,沈阳规划每年上马1000个工业项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其西部工业走廊规划总面积达85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石化、造船、车零部件等项目,其目标是要建成与广东南沙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全国知名新区实力相当的重化工业区域。“东北经济区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区,不可能没有一个中心城市。从经济总量、城市功能及城市所处的位置来看,沈阳理所当然都应该成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现在问题是我们还不够格。”陈政高坦言。
多位参与“东北经济区”规划的国内区域经济专家则认为,沈阳作为这个巨大经济圈的核心,此前最大的“软肋”在于城市辐射力的不足,因此,“扩城”规划的逐步实现将是提升沈阳在东北经济圈中地位的最重要路径。
“争取在2010年或更早些的时候,树立沈阳在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地位,届时,构建‘东北经济圈’的总体目标也可全面实现,将与环渤海城市群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李英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