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水火
水火重庆
实习记者 姚伟 重庆报道
重庆的大旱之年,火避不及,水盼不来。
过去一周,重庆绝大多数区县的温度都在40℃上下的高位徘徊,40个区县中有34个的最高气温超过40℃。
伴随着高温而来的,是应接不暇的森林大火。
森林大火
8月11日上午11点,清脆的火警警报响彻璧山县城上空。距离璧山县城仅2公里的缙云山脉冒起滚滚黑烟。虽然二十多名璧山县消防中队官兵立即赶到现场,无奈火势过大,风势又猛,大火很快蔓延到周围山头。
下午3点,璧山县委、县政府要求,当地机关所有青壮年赶赴救火第一线。他们每人分到一把镰刀,在专人指引下“割”隔离带。
晚上8点,重庆市长王鸿举赶赴现场指挥,近800名武警、解放军战士也从邻近区县调来增援。当晚,大火绵延数公里,天空照得通红,参与灭火的人数达6500人。直到次日下午4时,火势才得到有效控制,6个小时之后,大火终被扑灭。
当地居民透露,保守估计,此次璧山森林大火的过火林地超过2000亩。
今夏重庆的森林大火,不仅在璧山一处。据重庆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统计,8月1日至14日,重庆市已发生森林火灾76起,过火面积约5000亩,高温酷暑天气充当了火灾的“催化剂”。
缙云山、歌乐山、铁山坪、南山四处森林是重庆主城数百万人的“肺叶”,而今夏,其中三处已遭火灾破坏。
据璧山县林业局人员邓强介绍,经重庆市请援,成都军区的一架军用直升飞机已于16日下午抵渝,协助灭火。
火灾、干旱都让重庆充满了对雨水的期待。8月中旬,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先后做出批示:抓住时机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
位于重庆巴南区海拔950米的圣灯山炮台,一门擦得锃亮的双三七高射炮停放在杂草丛生的篮球场中央。
对于自己的工作,炮手杨成宣再三解释,这是人工增雨,而非人工降雨,如果“没有雨云,再怎么放炮也是白搭”。
杨成宣告诉记者,圣灯山人工增雨作业团队共有7人,平时仅有他和班长周平两人留守,一旦出现适当的降雨条件,他们会立刻通知附近的其他五名队员,在得到空管部门批准后,在3分钟内完成检查炮筒、填充炮弹、瞄准目标、完成射击等一系列步骤。
说话的间隙,杨成宣不时抬头望一下万里无云的天空。
“今年自从7月22日以来,我们就是24小时待命,不能离开炮台半步。”杨成宣说。
今年7月24日、8月4日和8月13日,他们进行了三次人工增雨,分别打了二十余发降雨弹。但是杨对增雨效果并不满意,“雨是降了,不过由于云层太薄,雨水不多。”
对于少有的干旱年,巴南区人工降雨办公室主任王旭坦言:“今年重庆各区县的增雨压力都比往年大得多。”以巴南区的渔洞镇为例,往年7月11日至8月15日,一般有15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而今年仅有2.8毫米,相当于历史最低年份1992年23.7毫米降雨量的十分之一。
本报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现在重庆共有140个人工增雨点,配置了140门高炮及66枚火箭发射装置。
一个满载着希望的消息传出,雨就要来了。当地气象部门预测,8月23日前后,重庆全市范围内将有一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雨量为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