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美元“对冲”中国“商机”
对冲基金“中国道路”
·编者按·
对冲基金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开的是“邪恶”的户头,其领衔者是索罗斯。这个饱受二战之苦的犹太人1997年动用量子基金首先狙击了泰铢,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但对冲基金的“本性”却相当善良———他们为寻找无风险套利而生。只是发展了50多年之后,他们越来越像猎豹,冷静地寻找着获利的战机———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中国贫瘠的“对冲土地”上,已经有40亿美元在扎根。
在中国资本市场,此前因为没有“做空机制”和太多的对冲工具,对冲基金的“中国道路”走的相当艰难,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包括联合QFII,方能完成对冲。
王朝资产很不幸,它倒在了中国对冲基金大发展的前夜。
此时“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路基已经铺就。有了路基,对冲基金大发展那一刻还会远吗?
本报记者 汪涛 莫菲 上海报道
海外对冲基金在国内投资有3种途径:通过购买在香港上市的H股涉足内地资本市场;通过QFII额度购买A股;或者直接在内地进行股权创业投资。
对冲本土化尽管王朝资产被迫清盘,但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现在却是本土对冲基金发展的最佳机会。
对冲基金目前的实际含义,已与其诞生之初“风险对冲过的基金”本意相差甚远。
“利用融资杠杆、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追求绝对收益已替代了从前仅仅规避风险获得稳定收益的内涵。”美国某对冲基金北京办事处沙先生介绍。拥有上万亿规模的BLACKSTONE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摩根士丹利、高盛、鼎晖投资旗下均拥有自己的对冲基金。
但是,对冲基金并非每一笔业务都做对冲。
由于国内对冲工具缺少,这些世界著名的对冲基金在进入国内市场时的投资往往存在敞口风险,其风险并未得到对冲。
据悉,海外对冲基金在国内投资有三种途径:通过购买在香港上市的H股涉足内地资本市场;通过QFII额度购买A股;或者直接在内地进行股权创业投资。
“摩根士丹利6亿美元的QFII额度,全部分给其看好中国A股的客户,其中大部分是对冲基金。摩根士丹利在其中充当经纪人角色,收取高昂的佣金。它向对冲基金QFII额度收取买卖A股的手续费是国内佣金的6—8倍。”沙先生说。
在国内市场上,寻找权益类项目进行投资的对冲基金也十分多,如凯雷收购徐工科技、鼎晖投资蒙牛等。
实际上,海外的对冲基金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国内的进军,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在即的时候,对冲基金的活跃尤其明显。
“通过QFII投资A股,在国内对冲机制出现前只有买多方式;而直接权益类投资也只有等待被投资对象上市后其风险才能对冲掉。”
沙先生告诉记者,海外对冲基金从两方面评估上述途径出现的敞口风险:
其一,海外对冲基金在中国投资占其全球投资的很小部分,这在美国BLACKSTONE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而在新兴国家市场适当投资,从某种程度上是在对冲全球经济风险,在美国出现流动性过剩危机时为资金找出路。
其二,这是海外对冲基金认识了解A股,培育市场的初步阶段,他们愿意承担一定的敞口风险。
锐衍近期活跃在广州,正在内地打造首家对冲基金超市。该公司总部位于香港,但业务发展都在大陆。
锐衍表示,要让对冲基金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植根,实现分散投资,提高投资组合收益率。
毕竟,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无疑越来越成为对冲基金关注的目标,尽管暂时尚无法直接进入中国内地,但丝毫未能减弱对冲基金的热情。
作为对冲基金进军内地的桥梁,锐衍计划在上海设立一家办事处。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不断有大批的巨额资金流入中国,根据新加坡的一家对冲基金研究公司Eurekahedge的研究表明,目前大约有60家对冲基金公司在中国投资,它们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在35亿至40亿美元之间。
国内也逐渐有对冲基金的雏形。
“国内首家对冲基金”
上海徐家汇商圈,并不是金融机构聚集的地方,上海博弘投资驻扎在五洲国际大厦,从这里起步,立志打造中国首家对冲基金。
博弘刚刚完成公司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历经一年多,公司增资扩股告一段落,注册资本金500万增至2000万,并将在半年后增加到3000万。
“现在四位股东全都是自然人,公司创始人刘弘作为股东之一依然担任总经理,掌控公司发展。”在博弘投资的网站上,有一段话甚为醒目。
回避市场系统风险,追求绝对大于零的投资收益,不以判断市场运行方向为投资前提,牛市中未必大红大紫,熊市中照样稳定盈利。
这两年来,由于市场金融创新不断,博弘投资发展迅速。在私募基金中,博弘投资更是以“首家对冲基金”自居。
按照博弘投资总经理刘弘的话说,他们所做的就是“寻找市场盲点,通过创造性的交易,低风险或者无风险获得收益。”
无论博弘中国本土首家对冲基金的宣言是否准确,其执著于“套利交易”的做法,最终带来的收益是惊人的。
博弘投资的自营近期获得的主要收益源自ETF套利。
2005年9月,博弘投资旗下的“自营交易基金”正式开始运作,到2005年底,该基金的累计净收益达到47.6%。
更为重要的是,博弘投资的这些操作通过ETF套利来完成,风险极低。
深圳100ETF,从2006年4月24日上市,到5月底结算,博弘通过套利交易获得了42%的收益。
除瞬时套利以外,利用股票停牌,比如送股、增发或者股改事件,博弘投资玩转ETF套利技巧。
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然而在ETF套利中,几乎是无风险。博弘人士解释,主要是因为市场上竞争者较少,真正关注套利机会的投资者不多。
“在股票因股改而停牌时,通过ETF交易机制对该股进行放空不含权股票,买入含权股票,从而获得送股或者送权证的双向对冲,锁定利润。”刘弘说,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对冲操作,几乎能够完全规避市场风险,而且基本能够锁定利润。
在ETF推出后,公司的业务就非常红火。上百万一套的软件,卖出去了十套,而且客户反响非常好,都挣了不少。
不过,软件是呆板的,人是灵活的。由于游戏规则、市场环境在变化,套利技巧需要不断更新。
“从开发ETF套利系统开始,逐步转变为套利交易,博弘投资现在已经不卖软件,而专注在自身的套利上。”刘弘告诉记者。
对冲的商机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众多私募基金、对冲基金法律地位模糊,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对冲基金的阳光制度。
“已经与国联信托达成一致,签订初步协议,将在近期发行信托投资产品,通过与信托公司的合作,完善对冲基金的监管制度。”刘弘表示,预计募集的资金在6000万左右。
也就是证券投资信托计划,这是大多数私募基金采取的运作方式,分设优先受益人和普通受益人,博弘投资作为管理人,同时引进托管银行制度。寻找到一条对冲基金的合规化发展之路。
按照博弘的解释,参照公募基金公司的模式,建立了内控机制,自动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实时保障投资者资产的安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套利”机会,商机无限。
同一个债券,在银行间交易市场以及交易所市场中,其价格的差距,足以令投资人饱餐一顿。到目前为止,从事这类套利交易的投资人少之又少。
刘认为,套利交易本身不仅促使市场运转更有效率,而且还能促使制度改进。套利行为的直接结果,是消灭套利机会。
运用对冲理念的私募基金管理者,需要更早地发掘市场盲点,设计合理的套利机制。
与信托公司合作,让投资者资金安全得到一定保证,同时可以借助市场力量,做大对冲基金规模,这也是大多数私募基金选择的方式。
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寻找到市场机会,不过从长远来看,对冲基金的发展要建立在监管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市场衍生工具起决定作用。
“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后,对冲基金将迎来真正的春天。”业内人士认为。
·链接·
对冲基金的发展历史
*创始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Jones提出市场中性策略(同时构筑低估证券的多头和高估证券的空头),并设立第1只对冲基金。
*初步发展阶段:1966-1968年
1966年,《财富》杂志的一位记者发现了Jones基金大大超过当时一些顶尖的共同基金;1968年当年成立100余家对冲基金。
*低潮阶段:1969-1979年
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对冲基金业以灾难性的打击,1968年底的28家最大的对冲基金,至70年代末其管理的资产减少了70%。
*缓慢复苏阶段:1979-1985年
对冲基金行业在经历了大洗牌之后,在1980年代进入了复苏期,宏观基金崭露头角。
*爆炸性发展阶段:1990-2002年
随着金融管制放松,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对冲基金迎来爆炸性发展,尤其是宏观基金大出风头:1992年阻击英镑、1997年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
*平稳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业绩回报趋于稳定、整个行业开始重新洗牌,原有的投资策略受到较大的挑战,如老虎基金规模锐减后关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