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点
一周人物
【希拉里】
目前,这位纽约州参议员自称正在忙于为11月的中期选举做准备,还无暇考虑2008年的总统选举。她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竞选准备,筹集到了3300万美元的资金,组织了一个32人的竞选班子,这显然已经超过了赢得中期选举的需要。
希拉里的顾问建议她在明年春天之前做出是否竞选总统的决定,以便开始筹款和招揽政治人才。很明显她本人还举棋不定。
民主党内部的普遍看法是,希拉里如参选将肯定能赢得党内初选,但在最后和共和党的对决中却前景不妙。因为在各个竞选议题中,国家安全是民主党的一个弱项,尤其是当总统候选人是一位曾从事过儿童护理和教育工作的女性时。一些人认为,如果说美国需要一位女总统的话,更大的可能是一位来自共和党的“撒切尔夫人”。
《时代周刊》的调查表明,53%的人对希拉里有好印象,这在民主党可能的总统候选人中是最高的。但人们也认为,如果希拉里参选,竞选就会变得漫长、残酷和代价高昂。
一些自由主义者表示,他们将永远不会宽恕她对伊战的支持。在6月的一次民主党集会上,她得到嘘声一片。为了迎合党内呼声,希拉里近期抬高了批评布什政府的调子,包括要求拉姆斯菲尔德下台,并和支持战争的利伯曼刻意保持了距离。(《时代周刊》)
【莫汉·辛格】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8月15日的演讲使改革派认识到,要让辛格政府在第二任期内重新开始已被搁浅的经济改革计划已经基本没有了希望。辛格当天的独立日演讲的主要内容是承诺使经济更全面地发展,减少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
辛格认为印度正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状态,经济连续3年超过8%的快速增长在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他说,印度最大的挑战就是一方面保证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促进均衡发展。
许多经济学家担心,强劲的增长使很多印度政治家感到沾沾自喜,使得辛格难以突破来自国大党和政治联盟内的其他政党,尤其是共产党对自由化改革的阻碍。印度改革进程已经进入“冰河期”,可能在明年难以维持8.5%的增长率。
辛格被政治对手们描绘为“软弱”、“优柔寡断”和缺乏领导魅力。虽然媒体在欢呼“印度无处不在”,但要把口号变为现实还需要加快改革。但印度虚弱的财政状况使得对基础设施、医疗和教育的投资空间很小,执政联盟内部的反对者还迫使辛格放弃了私有化方案。
(《金融时报》)
【英德拉·努伊】
50岁的印度裔女性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是快人快语的百事可乐新CEO,她在8月14日被任命为百事可乐公司新CEO,将于10月1日上任。在百事公司工作12年后,她终于攀上事业顶峰。2001年升任CFO后,她一直是百事CEO史蒂夫·雷尼蒙德(Steve Reinemund)继任人中最有力的竞争者。在雷尼蒙德的领导下百事取得了强劲的销售额和收益额,去年甚至达到了在过去不可想象的成就,市场资本总额超过了老对手可口可乐。
努伊执掌百事后,美国最大的100家公司中女性担任CEO的就已达到11个,在1994年这个数字还是零。分析人士认为百事的策略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因为现在的发展方向就是她和雷尼蒙德一起确定的。努伊被称赞为“非常具有想象力,以聪明的方式挑战现实”。她1994年进入百事,帮助公司剥离了效率低下的餐饮和装瓶业务。目前百事的战略是更加强调发展海外市场,而努伊在这方面很有特长。
她出生于一个印度中产阶级家庭,在耶鲁大学读硕士,后成为美国公民,还和印度政府官员私交甚佳。她爱好音乐,是一个大学摇滚乐队的成员,笃信印度教。
(《华尔街日报》)
【迈克·里佩】
阿塞洛-米塔尔公司任命迈克·里佩(Mike Rippey)为美国区新任CEO,里佩之前是负责销售和市场营销的副总裁。通过对领导层的更换,阿塞洛-米塔尔正在改组其美国业务。这一全球钢铁巨人试图更好地改善在美国的经营业绩,并让美国区更好融入到公司的全球经营中。
43岁的里佩在钢铁行业有20多年的丰富经验,在多家公司任职,包括融资、并购和人力资源。阿塞洛-米塔尔的CFO阿迪亚·米塔尔(Aditya Mittal)说,这一管理层变更有助于取得更高水平的收益和营业表现,希望里佩能发挥关键作用。他还说,作为欧洲和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阿塞洛-米塔尔今后的方向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内部在各洲之间的知识、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交流,巩固在世界钢铁业中的领导地位。
(《华尔街日报》)
【君特·格拉斯】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一直以一位布道者的形象出现,40多年里他一直在向德国领导人和民众宣讲,需要正视纳粹时代的恶行,这使他赢得了国际声誉和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铁皮鼓》成为控诉希特勒时代罪恶的经典作品。他的崇拜者们称,格拉斯代表着德国的良心。
但却是一种黑暗的良心———上周在一次采访中,78岁的格拉斯主动透露,他曾加入过纳粹党卫军,尽管当时只有17岁,后来被美军击伤并抓获。尽管对于一个身处当时环境下的孩子来说这情有可原,但格拉斯长期的沉默让很多德国人感到愤怒,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虚伪,认为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位道德上的裁判者。甚至有人呼吁剥夺他的诺贝尔奖,要波兰政府取消他的格但斯克荣誉市民称号。
目前格拉斯还没有对自己60年来对这段历史保持沉默的做法做出解释。媒体评论认为,构成丑闻的并不是一个17岁孩子的一段经历,或者一位著名作家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去,而是他虚情假意地呼吁公众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忏悔,而通过这种忏悔,则可以回避许多问题。
(《新闻周刊》)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