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高校 读高三
浙江大学打响招生“抢夺战”
来高校 读高三
本报记者 姚建莉 上海报道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成功也要趁早!”这是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学生汪弈心中的想法。
10月8日,汪弈成为浙江大学公布拟录取竺可桢学院启真班的80名学生之一。等公示、体检结束后,如果进入12日公布的最终入选名单,她将无需再上高三课程,无需高考,本月即可作为预科生进入浙大学习,完成衔接年学业者,于下一年度正式录取为浙江大学学生。
这是在中国大陆名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海外和港澳高校招生逐渐升温的态势下,浙江大学抛出的新招。
这项“拔尖创新学生培育机制试点计划”报名启动于今年9月1日,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试验计划、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项目,以及浙江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入选后跟我们学校签定协议,进入预科班学习,学籍留在原中学,学费还是高中标准。”浙江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等完成衔接年学业后,下一年度他们才收到录取通知书,“学分不多,正常情况肯定能完成。”
但这80人的选拔过程是严苛的,必须“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综合素质高”,且为浙江省户籍的省内普通高中高二期末优秀学生。
汪弈就是其中之一,理科优势明显、各科总分在全校600名学生中间排名五六十左右。在她看来,相比自主招生必须参加高考,保送须获全国竞赛一等奖的要求,浙大启真班的要求更为灵活。
尽管有能力通过高考冲刺清华、北大,但她觉得启真班缩短培养周期最吸引人,“预科班是算在四年里的,我本身在同学中间年龄不算小,启真班可以让我提早毕业。”
“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高三的复习确实没有太大必要,提早进入高校对他们的成长更好。”有20人入选的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张先军告诉记者,最终入选学生需参加的衔接课程大致包括思政类、人生规划、心理素质、个性化课程等。
汪弈也考虑过不断升温的海外、港澳择校,“但我可能本科以后再出国,本科在这里就读更能积累资源,有利于将来回杭州就业。”
张先军也告诉记者,杭二中每年600名左右的毕业班学生中,约有10%左右的学生最后进入海外、港澳学校,“每年都呈上升趋势”。
这些都对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和招生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倒逼作用。
但目前,出国留学还有一定门槛,“人文、生活习惯上的正面交锋和巨资耗费,以及回国就业须跨越的‘认知断层’障碍,就足让有被动习性的学生惶恐。”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王德培说。
而这也是汪弈最担心的。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