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神圣法器的人间“复活”
天琴:神圣法器的人间“复活”
特约记者 张明睿 广西龙州县报道
天琴的“复活”,伴随着老秦的几次受伤。
2003年,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音乐家范西姆演奏的一曲《唱天谣》,让这个古老的乐器第一次呈现在世界舞台上。为了赶制舞台上用的琴,老秦过度疲劳,在打磨琴身时,被电锯生生锯掉两根手指。
2009年,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登上春晚。这一回,又是加班赶制天琴,老秦的大腿被滑落的模具差点割断动脉,医院里躺了半个月,医生说,伤口要是再深一毫米,换了谁也救不了了。
2010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天琴作为赠予各国政要的礼物又让世人惊艳了一次。老秦依然繁忙,好在没有受伤。
老秦外表粗犷,但灵巧的手指使他成为天琴制作工艺传承人,也能弹一手好琴。他说,如果不是少两根指头,他还能弹很多高难度的曲子。他叫秦华北,喜欢别人叫他老秦。
老秦的受伤,像是破坏天琴背后的“规矩”而要付出的代价。
最早的天琴并不是以演奏用的乐器而存在的,它是壮族人宗教祭祀用的法器。无论辟邪禳灾,占卜吉凶还是超度亡灵,天琴都作为通灵的器物得到人们的敬畏。古壮族的神职人员叫做道公,虽然在重大场合他们常常承担了与上天沟通的工作,但在平时,他们也是乡村中的农民,一样的下地干活,放牛,劳作。赶上婚丧嫁娶乔迁或是重大节日,他们才披上道服,上香磕头,正式“请”来天琴,作为仪式上伴奏的器物。
在那时,演奏天琴的人,扮演了类似大兴安岭地区的萨满的角色,天琴也像萨满鼓一样是神圣之物。你无法想象,萨满鼓有朝一日变成众人娱乐的乐器。但天琴的确如此。
过去,外人“请”来天琴,即使天琴师有意相送,对方最少也要包个一块钱的象征性红包。否则按照老秦的说法,“于人于己都不好”。其背后的心理是对天琴这种神圣之物的敬畏。
但老秦一门心思想把天琴搬上舞台,因为心切,也就不讲究“规矩”了。很多琴都是免费送出。尽管这些“规矩”,是他当道公的爷爷屡次叮嘱的。
不讲“规矩”的不是老秦一人。从新千年开始,天琴开始了一轮“复活”。它结合广西的山歌、民谣,传播壮族人的风采。尤其2003年后,找老秦订琴的人多了起来。县里的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找他订购天琴,单笔订单最多的时候有数百把,他的作坊也成为表演用天琴生产的主要源头。
老秦的家面积不大,客厅既是老秦的会客室也是工作室、研究室、荣誉室还兼作麻将室。老秦拿出自己做的天琴,弹奏了一首《我们的明天比蜜甜》。
不同于过去的那种更长的老天琴,现在老秦用的是现代天琴。现代天琴是一种类似二胡的乐器,但又明显不同于二胡。它的琴筒像一个圆形扁鼓,扁鼓是密封的。作为弹弦乐器,天琴更接近密封的琵琶,而不像吉他还留一个圆洞。
但天琴的琴杆类似吉他,只是更长,往往有90厘米。坐着弹天琴时,双手要打开,右手搭在腰前弹琴筒前的琴弦,琴杆横在胸前,左手伸出远远照顾琴杆远端的弦。这姿势,像是怀里正抱着一个人。类似于很多乐器但明显不同于很多乐器,使得很难确切形容天琴的声音,它有时像古筝,有时能听出有鼓点的味道。
在古代,天琴是可以拆卸的,后来改为一体式,除此之外,为了将这古老的法器改为演奏乐器,老秦还做了很多尝试。琴筒依旧选择传统的葫芦壳,一是葫芦有辟邪的意义所在,更主要,老秦觉得葫芦壳比模具打造出的更有质感。琴面用青桐木,琴杆不再选用桃木,而以红木替代。琴头上是一只刻出的龙头,颈处镶嵌了一块缅甸玉作为装饰,龙头口中含珠,精美异常。在琴弦的选择上,老秦更是煞费苦心,为了能达到满意的音色和音质,他几乎跑遍广西,反复实验下,最终选择了尼龙弦。在他家,老秦演奏的就是他改良好的第一把天琴。我们询问价格,老秦摇摇头说,第一支琴永远不卖,这也是规矩,他遵守了。
天琴的价格落差很大。最贵的几万块钱,用的是上好的木料。便宜的只有两三百,学生买去练琴。在龙州县,许多中小学都开办了天琴课。
老秦说,他就希望有一天女儿和儿子能把这祖辈的手艺学会。“如果丢了,怪可惜的。”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