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台东县最北端的长滨乡的街头,向人打听:吴神父的教堂怎么走?吴神父在长滨太有名了,任何人都能告诉我答案:前面街口右拐,100米后再右拐,你就看到了。
是的,这与我所想象的教堂不太一样:一个100米见方的大院,院墙低矮不足1米,院内懒懒散散几棵老树,建筑只有横着的一排平房,和左侧的几简厢房。像是大陆偏僻山区不吝惜土地的某个小乡政府院子。平房正中间大门口有十米长的廊,并排放了6个按摩椅,有几位貌似旅行团成员的女子正在享受脚底按摩。为他们服务的按摩师,其中一个看上去约有60岁的老头是一个老外,当我走近时,他操纯熟的国语问我:“你要按吗?来,试一下!”
我以为这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吴若石神父,然而我认错了,这只是另一位传教士。吴神父正在睡午觉。
脚底按摩热
话说整整60年前,一群在中国东北哈尔滨传教的瑞士白冷会神父,被新政权驱逐出了中国大陆,然而他们不愿意放弃中国人,决定撤退到台湾岛上继续传教。他们大部分散落在台湾东海岸和西部的穷乡僻壤,不但学习和掌握了汉语(包括闽南方言),还熟练掌握了当地阿美、美浓等少数民族的语言。这群人成了台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远见出版集团还专门出了一本书:《海岸山脉的瑞士人》,记述了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东海岸传教和帮助当地部落农渔民的故事。
吴若石神父不是那一拨,而是上世纪70年代才被教会派到台湾来的,接续前辈们的志业。他之所以成为这群传教士中一个名人,完全是因为他传教的载体:自创独门脚底按摩术。这不仅帮助他传教,还发展成为全球脚底按摩的一个重要流派,并形成一个有意思的产业链。
吴神父起床了,走到茶室来跟我见面。一个灰白发、脸色红润的70多岁老人,白衬衫外套一件敞口毛衣,跟我打了招呼。
坐下来,吴神父先谈的不是他70年代从瑞士来台湾传教的经历,而是脚底按摩的传承谱系:“100年前,美国医生维利安发现脚底按摩有反射区,创立了‘反射治疗法’;1917年,一个护士马莎薇在维利安的基础上,写了两本书,在欧洲、美国风靡一时,纷纷邀请她去演讲。我从瑞士的一个护士那里得到了她的书,学会了足底按摩法。”
吴神父说,他初到台湾,传教志业迟迟进展不大,他想起了自己擅长的脚底按摩术:“脚底按摩能帮助人们祛除疲劳、疾病,有利身体健康,同时,至少在按摩的那半小时,他愿意跟我聊聊天,讲讲心里的烦恼,我可以帮他开解。”
这种方式果然帮他打开了局面,很多当地部落的原住民成了吴神父的朋友和信众。1980年底,吴神父用此法治愈患有重症肌无力的名广播主持人李文,一时全台湾掀起吴若石脚底按摩热潮,从此历三十年不衰,且传遍海内外。目前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便几乎都可以看到 “吴若石脚底按摩”的招牌(但没有一家是他开的)。
传承与革新
1982年,吴若石应民众需求孔殷,开始到各地成立脚底按摩短期讲习班,公开传习给每一位有兴趣学习的人,脚底按摩遂成为新兴行业。由于这种不吃药、不打针的自然疗法,一改过去一般人有病痛就吃药的不正确观念,也因此大大影响医界、药界的收益,据说生意为之下降了三成,终而引起告发,“脚底按摩”因此遭受取缔。所幸当时的某位领导也体验了脚底按摩的实质效果,他认为,吴若石和他的学生所做的是救人事业,不宜禁止,这才免遭入罪。最后经卫生主管单位研商,终于准许此行业的人在医院医师监督下执行按摩。
从1982年起,吴若石开始在台湾进行组织性的扩展,在总会之下设有地区性分会,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沙巴、日本、韩国、美国、玻利维亚等设有海外分会;学生则分布全世界,最特别的是南美、非洲,当地医疗资源缺乏,足部按摩正可做最方便的补救,因此学员的企图心旺盛,发展得最好。
2001年,在台湾名中医郑英吉的帮助与合作下,《吴若石新足部健康法》出版,宣布脱离脚底按摩旧法,一部崭新的、经典新足健法诞生。2007年9月,中国大陆版的《吴若石新足部健康法》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吴神父经常到大陆来,他在河北邯郸有一个干女儿,她1994年在北京经吴神父施洗加入白冷教会。
如今的吴神父被描绘成一个“空中飞人”,在全世界推广他的脚底按摩,他则自称“地球人”,每三年才回一趟家乡瑞士。他现在最为担心的则是谁来接他的班:“我希望有一个本地神父,但本地神父不会讲原住民的话。”
在《海岸山脉的瑞士人》一书里,作者关于吴神父有这样一段话:
“吴神父对信仰的宣道从来不同于传统教会的解释,他从不照本宣科地向人宣扬基督的道理。有次我问他如何获得生命的终极喜悦?‘快乐而真诚的助人’是他唯一的答案。”(编辑 吴红缨)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