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的当下意义:追求公平与创新制度


2014-04-21 07:00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近日在墨西哥因病去世。他早年从事新闻业,1967年凭借小说《百年孤独》获得世界关注,并以此开启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马尔克斯在中国拥有强大影响力。上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一传到中国便风行起来,其写法直接得到许多作家的模仿,《百年孤独》的开头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句式。除了有纯文学范畴上的新意之外,更深刻的原因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所映射的拉美状况,与中国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也若合符契。

《百年孤独》写了一个落后封闭的村庄逐渐与外部世界相互靠近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奇幻场景。这首先是鼓励一些中国作家重构故乡,如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但不仅如此,中国大地上也在上演着一些拉美式的“魔幻”场面:一部分地区已经跨入后现代的商业文化与消费主义,与国际接轨,光彩靓丽,但还有大片地区未走出前现代的农业社会与血缘文化,贫困与环境恶化并存。中国已成为多层次现实的拼接和杂糅,既存在着落后的困境,也存在着大城市的空虚、迷茫等现代性困境,但几乎所有人都深陷于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孤独”。马尔克斯喜欢以严肃的方式来描述荒诞不经的事物,正如他所说,他写的的确是现实不是魔幻,而他笔下的拉美,与当下中国的一些现实有着相似之处。

作家可以提出问题,描述问题,却并不负有提供解决方案的职责,正如马尔克斯所写的:“不应该要求作家在作品里成为一个政治活动家,正如不能要求鞋匠做的鞋具有政治内容。”但另一方面,所有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观照,并折射作者对所在社会的理解和思考。文学家是以独特的方式介入现实的,《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其实是对整个拉美的隐喻,展示了拉美的生存和进步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

面对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马尔克斯把追求公平的“社会主义”视为心仪的方向。他生前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是密友,后者则赞颂他是“拉美最有影响力的人”,同时他还激烈批评拉美的一些右翼独裁者。但是,马尔克斯有时也不对所有社会主义话语照单全收。在一次与已故委内瑞拉领导人查韦斯同机旅行后,他评价道,与他交流的似乎是两个相反的人,“前者得到天赐良机拯救他的国家,后者则是又一个可能在历史上留下暴君之名的空想者。”

马尔克斯同情底层民众,对拉美政治经济上的寡头不满,希望有人能推动社会结构的公平化,但他也意识到了这些人会成为新的极权主义统治者的可能性。拉美近年来出现了追求更公平社会的大众运动,但也遇到了民粹主义与新威权主义的挑战,对于这些,马尔克斯敏锐地提出了警示。

正如马尔克斯在获奖致辞中所暗示的,拉美的今天相当于欧洲的历史,而要达到欧洲那样的境况必将经历各种动荡和曲折,必须注意的是,不能用已彻底现代化的欧洲的模式来解释拉美的生活现实。马尔克斯描画“魔幻”的底板,其实是拉美社会深刻的矛盾性与不可解答的转型谜题,而这正和中国有相通之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如何阅读马尔克斯?这里不仅指他的作品,更是他对拉美现状与未来的观察和思考。也许,我们需要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一切已有的经验,但也要有对本地独特挑战的问题意识,不套用僵化的公式而追求制度创新,在此过程中,永远不要多度偏重一面而忽视、牺牲另一面。(编辑 衣鹏 谭翊飞 申剑丽)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