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后择校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路径之辩

21世纪经济报道 马晖 北京报道
2014-04-21 07:00

张伟(化名)决定赌一把,300万,两岁女儿的未来。

他女儿的户口在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各区县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为了让她今后能顺利进入一所心仪的优质小学,张伟决定花一笔钱买套学区房。

刚开始,他认为这件事很简单,选好房子,掏钱,入学,就像在超市里买块糖一样。当然,这块糖要贵很多。毕竟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有很多像他一样的父亲,都做过或正在做着类似的事——通过购买学区房等各种方式,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更好的教育。

可后来,用张伟自己的话形容,他像是坐上了一辆过山车,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择校”之旅。

先是2月中旬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制定方案,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学区房价格一阵猛涨;紧接着,是北京西城区出台学区制新策,他看好的学区房的学位可能面临重新调整;再接着,是北京市教委4月18日宣布要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在丰台区与教育高地西城、海淀区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把好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

严格就近入学,同时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能否终结扭曲的“择校热”?

专家指出,“择校”需求,只能疏,不能堵。而疏导之道或许是在更大程度上放开教育举办权。其道理在于,如果不改革现有体制,引入更多资源,仅靠政府有限的资源,要想满足受教育者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几无可能。

昂贵的“择校”之旅

早在今年3月初,张伟就开始踏上看房之旅。

所谓学区房,是指因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当地教育部门会结合学生家庭的户籍、房产所在地来分配学校学位,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读名校,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处属于名校学区的房产。

在北京,对于很多中产家庭而言,他们没有“过硬”的关系可以让孩子成为“条子生”;也不就职于“中”字打头的要害政府部门或企业,无法通过“共建”方式把孩子送入名校。留给他们不多的择校通道中,购置学区房,是最便捷且比较有效的。

北京城各个知名学校周边的房地产中介们总是不缺客人,他们都习惯了家长模样的人进到门店里来问这问那,甚至包括“卖家有没有孩子”、“孩子多大年纪”这样的问题。

“一张嘴,就知道是想买学区房的。”有着六年从业经验的房屋中介汪斌笑着说。

他所在的门店,紧邻一所知名小学的边上。门店玻璃窗上挂出的售房信息,绝大多数与学区房有关。据他介绍,由于这所名校学额紧张,某些年份甚至规定过,每套学区房六年内仅提供一个入学名额。“家长还是抢着买,每套房后边都有好几家在盯着。”

当然,“供求法则”在学区房的定价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贵,不是一般的贵。”张伟在考察了自己心仪学校附近的学区房后,不由感叹,那里的单价达到5万/平米。

而汪斌手头的另一间学区房的报价更显“夸张”,68平米要价560万,折合每平方米82353元。房子隐身于一片胡同中,是10年前的回迁房,暗灰色的外墙一片斑驳。

同样的剧情,在全国各大城市不断上演。

在上海,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一年上海学区房的挂牌价涨幅达到20%,高于全市商品房16%的涨幅。部分“名校”对口的学区房,价格可以用“跳涨”来形容。今年一季度,福山外国语小学的福山校区对口小区挂牌价超过5万/平米,同比上涨了35%。

无疑,一路上涨的学区房,背后则折射出中国大城市中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一份名为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 (下文简称《通知》)的文件,其中开宗明义直言目前国内重点大城市不同程度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并称该问题甚至“影响了社会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不利于和谐稳定”。

在上面那份《通知》中,决策层面明确提出,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中国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在今年要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在2015年开始正式实施。

《通知》还给出了一个改革的中期时间表:到2017年,上述城市95%以上的初中将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组织考试及与入学挂钩行为得到杜绝,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得到根治。”

为了确保这项改革能够落地,教育部祭出“问责制”的法宝,在《通知》中宣称,要将这项工作纳入到教育综合督导中,作为衡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把评价考核与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紧密联系起来”。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政策,长期关注大城市“择校热”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教育部这次跟以往不同,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具体要求,值得期待。”

不过,对于“持币待购”的张伟来说,当他看到这则新近出台的政策时,第一反应是“糟糕,房价还要再涨”。张伟的逻辑简单有力,根据新政的规定,今后择校难度会越来越大,购买学区房几乎成为进入名校的唯一通道,因为政府要求孩子必须“就近入学”。

另一位长期关注北京“小升初”政策变动的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闻风也持类似的观点。他一方面认同教育部出台的政策的价值导向,“毕竟公立学校是纳税人的钱建的,就应该一视同仁”;同时也认定今后择校会越来越难,这对那些生活在教育落后区域的孩子而言尤为不利。

“小学今后竞争会很激烈,因为实行了九年一贯制政策之后,小升初和中考,你很难出区,你如果出不来丰台和朝阳的话,孩子就比较麻烦。”闻风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说,“如果现在留在弱区,今后孩子考到牛校的机会少很多。”

这个周末,闻风要办一次公益讲座,给家长们解读新政对于北京市“小升初”格局的影响。据他透露,几天时间报名人数就冲到2000人左右。由于场地容量有限,他决定把一场讲座分为上下午两场。在给焦虑的家长们的通告中,闻风信誓旦旦地表示,“两场讲座内容完全一致,讲座地点不变。不便之处,敬请谅解”。他还给这场讲座拟了一个标题——“痛并快乐的好机会”。

可张伟感受到的更多是“痛”,正当他准备纵身投入一场赌局时,他猛然发现游戏的规则变了。新玩法怎么样?现在没人知道,至少他并不清楚。

4月初,经过一番比较,张伟选择了一套位于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的老城区——西城区的学区房,正打算买单时,该区推出了新的教育政策。

4月10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召开“西城区教育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官员称,为落实教育部《通知》,今年该区将试行学区制,15个街道划分为11个学区,部分学区可能存在着调整的可能性。

“幸亏当时没有出手,”张伟说,“不然,现在麻烦大了!”张伟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决策而感到庆幸,如果当时掏出数百万买下一套“曾经”的学区房,他在这场新赌局中将以彻底失败者的面目退场。

可他现在的感觉并不好,“我现在一方面想等政策出来,一方面又怕政策出来对学区是利好,那时价格一波猛涨,我又得傻眼。”张伟无奈地说。

削峰填谷,破解“择校热”?

尽管备受煎熬,张伟还打算赌上一把。

有熟悉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的人士介绍,由于历史发展等诸多原因,北京名校资源多集中在西城、东城以及海淀三个区,每年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在京录取名额多被这三区考生瓜分,素有“西东海教育高地”之称;相对而言,北京朝阳、丰台等区,虽然人口众多,但中小学名校少,被视作是北京基础教育的洼地。

闻风给出了一组数据:2013年高考,西城区文科一本率51%,东城区47%,海淀区29%,朝阳区25%,丰台区24%,西城区跟丰台区相比差出一倍多。

陈帆(化名)是一所公立中学负责招生的老师。他的学校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作为北京市的人口大区,全区最好的一所高中——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在去年北京高考成绩排名中仅排在全市第二十二名,跟北京市西城、海淀两区的“牛校”差距明显。

“家长普遍有个心理,孩子教育是一次不可逆的,有名校就要上名校,不惜多大代价也要去。”陈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他描述了发生在自己学校——一所朝阳区薄弱校的一幕:近年来,由于师资、投入等原因,学校教学质量不佳,周边片区内京籍学生都选择到临近的海淀区的名校中就读。为了保证学校运转,校方大量招收非京籍的学生,目前,非京籍与京籍学生的比例已达8:2。

然而,有的人逃离,有人却想尽一切办法留下。

“学校里有个昌平(注:北京远郊区县,教育发展滞后)学籍的孩子,嫌学校差转到我们学校,上到初三要参加中考了,昌平的学校要求学生转回去,抓着学籍不放,学生家长就不转,明确跟对方说,你们学校教得那么烂,凭什么我孩子要转回去。你不给我转,我也要在这边上,大不了我们以后不参加高考,出国读书去。”陈帆在电话那头说。

陈帆的学校现在俨然是一个中转站,周边片区的学生不断转到西城、海淀就读,远郊区县的昌平、密云、顺义的学生则纷纷涌入,“就像一条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他建议记者可以搭乘早晨第一班从城郊开往市中心的地铁,5点多一点,地铁车厢里会看到很多穿着名校校服睡眼惺忪窝在座位上打盹的中学生们。“都是跨区上学的,从昌平去海淀,通州奔西城,路上要1个小时甚至2个小时,辛苦得很”。

多年的招生经验,让陈帆对教育部这次出台的新政能否落实打上了一个问号。家长会想很多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家长招数无限。陈帆认定,“择校热”唯一的破解之道,就是削峰填谷,学校之间的差距不至于过大,家长才可能按照政策规定就近入学。

“真的要实现大规模就近入学,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实现学校之间差距缩小。你同一条街上的三所学校差距巨大,怎么可能实现就近入学?” 杨东平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幸运的是,决策制定者也开始意识到,治理“择校热”的治本之策,就在于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以北京市教委为例,近年来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内在的逻辑是给薄弱校嫁接强势资源,并通过对学区的调整来改变教育资源强弱不均的痼疾。

以张伟心仪的西城区为例,从2012年就开始尝试教育集团模式,当年成立了北京四中、八中、实验二小、北京小学四个教育集团(注:上述四所学校均属北京名校)。而据西城区教委相关人士介绍,今年教育集团将扩大至15个,涉及区内69所中小学。

依据内部规划,这15个教育集团将分别由一所优质校牵头,实现教育集团内部的骨干轮岗、师资派遣、名校挂职、教师互换等交流内容,如集团内部学生“留学制”,教师的派遣、名校挂职、统一招聘等。

“通过教育集团的建立,缩小西城区内校际间差异,实现西城教育的高位均衡。我们希望今后老百姓来西城求学,所有的学校都是优质学校,真正缓解择校热。”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说。

在西城区教委召开的“西城区教育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上,教委负责人亦宣布,今年西城区试行学区制,每个学区都将包含“优质校、教育集团成员校和特色校”。

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一份名为“北京教育新地图”的文件,进一步显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将成为北京下一段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各区渐次展开。

其中,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将学区制升级改版,所有教育机构统一纳入8个学区,构建“入盟(深度联盟)入带(优质资源带)一贯制(对口升学)”的资源大通道;而西城区在原有4大教育集团基础上,今年增加3个,每个教育集团纳入4-6所学校,探索横向研训一体、纵向学段衔接。

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对优质教育布局的需求迫切。朝阳区根据10大功能区,定位优质教育分布,其中CBD功能区所布设的优质校达37所,占比近40%。丰台区、石景山区都与西城、海淀相邻,着力在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把好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

“而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引进名校、快速提升本土教育质量是共同的举措。”北京市教委相关人士表示。

“择校热”只能导,无法堵

审视北京最新公布的治理择校的政策,显然,政策设计者选择了“高位均衡”而非“削峰填谷”的发展路径。

决策者表示,未来北京市内各区县将通过“外引模式”、“本土整合模式”、“跨区合作模式”等三种模式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是在保持优质资源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加大投入,用增量抬升底部,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有北京市教委相关人士解读。

然而,无论是通过何种模式“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免不了的。以西城区的改革为例,今年该区计划投入22.8亿完成4个新建校、32个改扩建工程,将重点针对基础相对薄弱学校进行建设和改造。

4月18日的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目前各区县的“教育新地图”都把提供优质教育供给

放在改革首位,几乎每个区县都拿出了学位增长的“计划表”。

例如,石景山3年内新增学位7600余个,门头沟新增1.5万余个,房山9580个,大兴4.3万余个,顺义1.8万余个,丰台区4年内新增学位近4万个,通州增4万余个。

可是,硬币还有另外一面。

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激增,北京的学龄儿童总数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以海淀区为例,区内小学入学高峰已持续三年,去年则达到峰值,入学人数近3万人。

海淀区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秋季,小学入学又将迎来“奥运宝宝潮”,海淀区小学入学人数预计将达到3万人以上。而未来5年,全区小学招生数量将始终大于毕业生数量。不仅如此,小学入学高峰还将逐渐推移到初中,2017年全区初中生源会出现急剧增加,到2020年,初中入学高峰将推移到高中。

由于户籍和非户籍学龄人口的双高峰产生叠加,海淀区教育规模将持续快速扩大,为此该区今年年内计划增加近万个学位,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将于今年9月开学。

“不光海淀,现在整个北京的学校人数都在膨胀。本来前几年由于出生率降低、学生数减少,很多学校开始尝试小班化教学,每个班20多个学生。现在不行了,多的到了40多个学生,那些小班教学的教法不适用了,还得用回老办法。”海淀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说。

一方面,是政府加大投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再均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跟张伟的女儿一起竞逐优质教育资源的行列中。有学者表示,如果不改革现有体制,引入更多资源,仅靠政府有限的资源,要想满足受教育者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几无可能。

在一项名为“新型国民教育体系构建与公平教育实现机制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题报告中,对择校问题有如下剖析:

择校现象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群众基础,择校愿望最强烈、承担择校成本能力最强的是精英阶层与中高收入及独生子女家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城市弱势群体家庭和农民工,倾其所有也要让下一代通过读大学改变命运,竞相加入了择校的行列。

“这些现象背后有深刻的利益机制驱动,光靠宣传和政府的行政干预,无法从根本上加以缓解。”上述项目的主持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科院原院长胡瑞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其实,胡瑞文的课题研究发现,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择校现象,可是国外绝大多数是允许甚至鼓励家长去择私立学校,或是由法人机构、社团组织承办的“特许公立学校”,“不像我们这,择的都是公办校”。

据此,他认为,缓解中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择校热”现象,根本出路在于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尽可能多的社会和私人资源,扩大多样化的优质教育供给,同时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让择校者家庭承担全部或大部分教育成本。

比如,政府可以将少数薄弱的、社会声誉较低的公办学校,通过协议委托特别“拥挤”的优质民办学校或民办教育集团承办,按办学成本收取学费,以“民办公助”形式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总量,满足部分家庭的择校需求。

“择校现象只能‘疏’,无法‘堵’。”胡瑞文言之凿凿。

张伟决定,再等等。就像一个赌场老手,他想看清楚对方手头有什么牌,再确定自己该如何下注,他说自己“不能有闪失”。

的确,他投资的不仅仅是一套房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他心爱女儿的未来。(编辑 晨星 卜凡)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