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车 发力产业高端

2014-05-08 07:00

成都向东20公里的龙泉驿区,因花果种植闻名全国。但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这里发向全国的不仅有数以万吨计的水果,更有数以万计的汽车。来自成都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成都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2013年底,成都整车产能攀升到140万辆!但在2005年,成都的汽车产能不足千辆。

对此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孔辉表示,“从零到100万辆的产能,成都只用了7年,而国内其他汽车产业基地一般需要20至40年时间的积累”。

从无到有?

历史上,四川省也一度有过庞大的汽车产业,当时四川省的主要工业基地在重庆市,这里诞生了长安、红岩等一系列知名的汽车品牌。但1997年重庆直辖后,四川省在汽车方面的产业基本上“清零”。

但成都的汽车梦并未就此停止,一些成都本土汽车企业仍在维系着。成都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环都牌”中型载货客车曾一度畅销。成都客车厂一直生产蜀都牌公交车, 这些车辆每天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拉动着这座城市数百万的人口来往。生产中巴车的四川旅行车制造厂与日本丰田公司合资组建四川丰田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中国内地第一家生产丰田商标的整车。2002年10月,一汽集团开始在西南市场布局,四川旅行车制造厂被该集团并购,组建了成都一汽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然而,由于体制、资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成都汽车的产能一直没有大幅度提高。对于基本从零起步的成都市而言,要重造一个汽车产业基地并非易事。当时中国汽车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东北、京津、中部、西南、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都各具优势。

经过调研,成都定下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的战略,招商引资的任务交给了四川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龙泉驿区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成都经济开发区决定率先尝试引进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但派出的多个招商团队却收效甚微,因为当时95%的汽车厂商都分布在沿海一带,在供应链成本的制约下,很多零部件公司并不愿将企业迁入尚无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存在的成都。

经过多方艰辛的努力,成都经济开发区终于找到第一家潜在投资商——由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公司共同合资经营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为确保引进成功,成都市经开区成立了全国首家“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改变了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职员重新配备,专职服务于一汽大众的落户事宜。经过成都市的多方努力,终于说服一汽大众先把捷达生产线搬到成都,在成都生产捷达的同时,邀请德国大众总部的人来考察成都投资环境。

与此同时,四川丰田汽车公司与成都一汽合资,成立了“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中外两大汽车巨头的强强联合,使得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开始关注这座西部经济重镇。

谈及一汽大众落户原因,成都经开区一汽大众投资服务处处长谢兴云说,首先是成都作为西部特大城市,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占全国人口15%的四川,汽车数量仅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7.5%。近几年间,成都汽车消费水平居全国前三,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截至2013年底,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40万辆,随着国内外汽车制造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市场正成为重要的增长点。

其次在于成都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可以使得由成都工厂出产的汽车送到整个西南地区的用户手中;再就是,成都拥有开设了汽车专业的众多大专院校,有着丰富的后备人才和科研基础。如西华大学,其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就设有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物流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每年向汽车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更为关键的是,成都汽车产业定位于发展中端和高端轿车,这一“产业高端”战略,令成都与其他西部城市的汽车产业形成了错位发展。

定位产业高端

2011年,天府新区做为双核之一,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给成都经开区带来了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在天府新区总体规划中,成都经开区所在的龙泉片区被列入“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空间布局中的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带和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其核心是以汽车研发制造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工程机械以及节能环保设备等高端制造产业,产值超过万亿元。

天府新区龙泉片区总面积277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为30平方公里。在这一片区内,以汽车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是绝对意义上的主导产业。

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桦说,西部地区希望发展汽车产业的城市并非仅有成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都定位产业高端,在成都大力实施的“五大兴市战略”中,汽车产业发展更是“产业升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开区着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城、国际化生活品质城”,重点瞄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战略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特别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下功夫。

在产业政策支持的同时,成都的汽车产业积极“引智”。李桦透露,为了吸引全球、全国高端汽车人才来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推出了《“天府汽车英才”引进计划》,拿出1亿元的专项基金,力争在2016年底前共引进两院院士10人以上,汽车研发人才100人以上,汽车创新人才1000人以上。除此以外,还采取创新成立经开区人力资源研究院、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平台提升计划”、搭建全国汽车高端人才培训联盟等措施,确保充足的人才资源。

位于经开区的汽车产业研究院于2012年12月24日成立。其发展定位为服务于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发展、服务于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等。先后引进了奥地利成都焊接培训中心、孔辉科技西部研发总部、汽车零部件协同创新服务中心、省机械设计研究院“联盟五中心”、常州易控技术研发中心和执行器生产基地(成都易控汽车电子技术研发中心)等5个项目。

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良钰认为:“成都汽车业虽然是后发,但一开始就是高起点、高规划、高投入、高发展。”该研究院与孔辉汽车科技西部研发总部项目、成都易控汽车电子技术研发项目等项目进行合资合作,支持办公场地约8000平方米,投入经费4000万元,组织人才、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对汽车底盘系统性能开发、汽车动力学仿真软件开发、汽车零部件共性技术开发、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软件开发等8项汽车产业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发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孵化。

在要素保障方面,成都将60平方公里划为成都经开区,在这个区域主要发展汽车产业、机制工程,尽全力满足汽车产业的用地需求。为了满足汽车企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企业的需求,龙泉驿区拥有国内已竣工投产的第二大加气母站,气源接入点位于中石油平桥配气站内的威青、威成线输气干线,可日产压缩天然气约27至30万立方米,满足15座加气子站的用气。为完善产学研金创新机制,经开区鼓励科技与金融结合,金额机构根据汽车企业的需求,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服务汽车产业。

随着汽车产业在成都的日益壮大,园区的“洼地效应”越来越明显。目前成都经开区内已集中了包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汽车、银河汽车、青年汽车、日本神钢等八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上百家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

成都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经开区的汽车产业实现整车73.2万辆的产量,增长95.1%,占成都市和四川省整车产量的90.5%和89.6%。汽车工业实现主营收入1093亿元,汽车产业对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的贡献率达41%。截至2013年底,成都有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265户,其中整车企业19户,零部件企业246户,从业人员6万余人;整车产能约140万辆。

与此同时,成都经开区兴盛的汽车产业也开启了龙泉驿区产业“创百亿”的序幕。作为成都经开区所在地的龙泉驿区,其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核心指标继续领跑,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居四川省“十强县”第二。

“大众”磁石效应

龙泉驿区百亿企业初见成效始于2011年,当年丰田、神钢等3家企业过100亿元。而随着2013年一汽大众成都三期项目全面建成,成都汽车产业的产能真正全面释放,龙泉驿区的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加之四川一汽丰田等,经开区过200亿企业达到了3家,经济体量上实现了翻倍。

成都引进龙头企业,产生产业聚集效应的招商策略,在汽车产业上体现得十分充分。

在充分考察了成都的投资环境之后,一汽大众收购了成都一汽,成立了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一汽大众成都35万辆轿车生产项目建设在成都经开区正式启动。四川一汽丰田也“东迁”进驻经开区,生产全国劲销车型普拉多和柯斯达,与一汽大众共享部分零部件配套。紧接着,四川汽车集团5万辆“野马”完成整车下线。同年,吉利成都基地竣工暨首款SUV车型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线。

富维江森有限公司是一汽大众在成都的零部件供应商。富维江森负责人表示,因为同在成都经开区,一汽大众要的订单半个小时之内就能全部送到生产线上。忙碌的生产背后,富维江森的产值也实现了直线攀升,虽然仅投产2年时间,企业的工业产值已突破10亿元,进入成都经开区企业排名前十强,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排位第一。

2011年,成都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项目奠基暨轿车三期工程开工仪式在龙泉驿区举行,其中,轿车三期工程年产轿车能力达45万辆,主要生产全新一代大众品牌A级高端车型及全新捷达。这两个项目让大众汽车在成都呈现出“有核有芯”的全产业链布局。

目前,以一汽大众成都工厂为核心,其厂区半径5公里内,已落户配套企业77家,其中包括德尔福、麦格纳、弗吉亚等世界500强企业8家,一汽四环、一汽富维、凌云工业等上市公司8家。配套产品涵盖了发动机、前后桥、汽车电子、内外装饰、电喷装置、油箱、保险杠、排气系统等上百个品种,总投资超过134亿元。

2014年4月15日,随着一辆白色全新捷达驶下生产线,成都经开区一汽大众成都基地顺利生产出第100万辆整车。

从成都基地奠基到100万辆产量,一汽大众成都基地用时不到5年,而一汽大众全球的第一个100万辆则用了12年时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诞生了一汽大众发展的新纪录。”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说,成都基地目前主要生产速腾GLI、全新速腾和全新捷达3款产品。

张丕杰说,一汽大众成功的工厂建设模式和体系能力的快速发展成就了成都基地的纪录。一汽大众成都基地严格采用德国大众集团最完善的工厂建设标准和最合理的完美工厂建设原则,充分体现了一汽大众在长春轿车二厂和奥迪全数字化总装车间的成功经验。“因此,基地无论在规划、工艺水平、建设速度还是产能释放等方面,均走在了国内乃至国际汽车行业的前列。”

面对成绩,成都方面的谢兴云则比较冷静。他说,目前中国有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分别是以一汽大众为核心的东北汽车产业集群;以二汽为基础的十堰中东部汽车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汽车集群,其代表车型为上海通用、大众和南京汽车;环渤海汽车产业集群则为北京汽车和天津汽车;珠三角以广州为主,是日系汽车的主要生产地;而西南产业集群,主要是成都和重庆,谢兴云说,成都算是新兴的汽车生产基地,要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成都汽车产业发展咨询报告》认为,成都汽车产业的核心仍是做大做强;成都在提高汽车制造实力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外部机遇条件,在研发设计、物流贸易、文化旅游等领域寻找具备潜力、可行性较高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和调整汽车产业结构,推动综合性汽车城的建设。

未来,成都经开区在汽车产业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一步提高汽车年产量,第二步是发展汽车产业的核心研发能力,如汽车智能化以及发动机更高效的燃烧方式等。因此,成都经开区引进了孔辉汽车底盘研究中心、哈曼汽车研发中心等。

全方位发力

如今,经开区已聚集了七大整车企业,产品涵盖轿车、货车、客车、SUV、专用车等车型,同时还有汽车(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106家,形成了年产百万台整车生产布局和全省千亿元支柱产业的坚实基础。在同一区域里,形成了整车项目及其配套产业的全产业链,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有利于企业间共享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

谢兴云说,成都市政府一直在思考,经开区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同时,也要寻找其他具有活力的产业链。

如目前,经开区已进一步细化了汽车产业功能分区,形成了“南造、北贸、东娱、西创、中服”的规划布局。具体来说,南部研发制造,就是在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的南片区发展汽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发展整车(机)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品制造产业;北部贸易博览娱乐,大力发展汽车贸易、汽车博览、汽车娱乐产业;中部生产生活服务区,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居住、商贸、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业,完善汽车新城整体服务功能。

目前,成都经开区的发展,已经从“一区一主业”到“一区多园”转变。事实上,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成都经开区60多平方公里基本上已全部划分完,他们开始主动和周边区(市)县的园区进行合作,把不能承接的企业转移到这些园区,带动多个园区共同发展。

如成都市所辖的青白江区和金堂县成为了首批承接汽车产业转移的地区,成都经开区将机械零部件转移到金堂,而青白江拥有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物流优势,汽车物流产业等就被转移到此。

成都经开区的愿景是,到2020年,培育出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神钢集团等一批百亿企业,形成汽车整车、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汽车贸易娱乐四大千亿产业支柱。汽车主导产业销售收入突破9000亿元,基本形成万亿产业基地。

为实现上述目标,经开区计划分三步走:2015年前,全力促进现有整车企业尽快达到产能,大力引进关键零部件企业成链发展,推动汽车产业高效快速扩张、形成规模经济,力争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产量达到70万辆,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900亿,GDP达1050亿元,占天府新区经济总量10%以上。

2016年至2020年,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整车制造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和汽车服务业,力争整车产量达到125万辆,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000亿元,GDP达2260亿元,占天府新区经济总量比重进一步上升。

2021年后,再用10年至20年时间,成为中国重要的轿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汽车服务业基地,进入国际汽车产业集群高端行列,最终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成都国际汽车城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核。

大众汽车德国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俗称“狼堡”,全球汽车巨头大众集团中国公司总裁纽曼前来考察成都投资环境时,做出了成都国际汽车城将成为“第二个狼堡”的预言,这在不久的将来或将成为现实。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