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证联支付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颖桦 北京报道
2014-05-23 07:00

第三届证券行业创新大会上,有一个参会人的名字引起了关注——来自证联支付公司的总经理胡未名。

此前“证券版银联”推出的消息让行业无比兴奋,而目前已有包括中信、国君在牵头成立的“证联”正在筹备中,尚未有实体。而另外一个已有实体存在的证联支付公司,则是目前证券业协会唯一的支付公司会员,胡未名正是来自于这个公司。

胡未名和证联支付,已揣好了一整套互联网证券金融解决方案,准备让证联支付通往证券行业支付平台之路。

市场之所以对“证联”感兴趣,是因为它抛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卖点——实现各家证券公司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行业的支付平台,支撑未来的行业重头戏私募市场发展。

互联互通与行业支付概念容易理解,但如何具体实现?在整个支付结算体系里占据什么地位?它是不是证券版的“银联”?如何保证其公共平台性质从而实现行业支付目标?

这些都是这些天来围绕在整个证券行业头上的疑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了证联公司的互联互通解决方案。

除了已摆在面前的方案之外,证联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在铺开。

首先是对接。胡未名所在的证联支付在过去一年间全程参与了协会为实现券商产品互联互通的机构间市场产品报价和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以及试运行等工作,是唯一接入并提供支付支持的公司,目前已完成测试,等待系统正式上线。

最新的信息显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近日已在山东德州第四届资本交易大会上亮相。

此外,证联支付正组织多家券商参股,实现券商联合控股。

“证联支付的股东明确表示,为了支持行业统一支付平台建设,保证公共性,会引入证券公司共建共享,逐步稀释股权,实现股权均衡分散。”一位接近证联支付股东方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互联互通方案解密

“互联互通”这个概念被抛出之际,整个证券行业都兴奋了起来,但更多疑问也在产生。

“怎么实现?有没有风险?跟原来的支付结算体系有何不同?”这是一位北京大型券商的副总在知悉这个信息时第一时间的反应。

而这或许要回到证联支付的筹备过程上来。这家公司从2011 年1 月成立,2011年8月获人民银行互联网支付牌照,主要由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商业银行以及互联网IT人员为核心的管理运营团队组成,共计76人。比如其总经理胡未名就来自人民银行。目前证联支付基本完成了金融支付所需要的牌照与许可。

根据记者了解,其业务目前分为两个重要部分,一是支持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在线支付;二是证券公司互联互通和在线支付支持。

前者源于监管层的思路。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协会私募报价服务系统建立时,证监会高层就提出,作为券商产品互联互通而建设的行业级交易平台,要走全面互联网化的思路,从一开始平台业务和技术就要互联网化。

在证券公司的对接互通上,证联未来的方案则是分为互联网前台、中台和后台三块服务,前台是互联网证券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前端对接投资者;中台是证券金融产品销售系统,让券商通过产品管理功能进行参数化管理等方式,将产品推向前端向投资者展示。

最为关键的是后台的支付平台,互联互通的秘密就在于此。

其核心在于证联支付已开发了成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证券账户系统和支付解决方案,实现证券公司客户资金账户对接,打通客户资金账户的支付通道。

按现有的基础,证联公司大约可以在1个月完成与券商的对接。

行业支付

事实上,互联互通的方案,在证联支付的相关设计者来看,在技术手段上没有难度。

其依托的是证联在支付体系上的定位——“证券行业支付”,这也是它与“银联”、现有的银行合作接入等不一样的定位。

“从支付体系来说,原本支付体系核心参与者是银行,因为证券法等原因,券商支付功能缺失,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恢复功能,证券公司参与和实现与支付体系的大联通。”胡未名指出,“相当于丰富了支付体系的完整性。”

证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银联,但两者实际上有着业务形态上的区别。

银联是国内最大的卡组织,是支付体系的核心参与者,承担着支付服务的骨干职能。“证联专注于证券行业的细分运用,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证券公司的互联互通,是对整个支付体系的补充。”胡未名指出。

此外,证联对接的是在互联网发展下的证券行业支付需求。

一位券商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现在证券公司从银行获得的支持还是不够的,比如目前的交易限制于公对公的时间,但投资者在买产品时,则不一定在公对公时间,“晚上下班了静下来再考虑买行不行?”还有一些涉及到份额支付等证券支付所需要发展的功能,都比较难实现。

与BAT的对接也存在这种问题,一位基金公司电商部门的人士就表示,其公司与BAT的合作中,涉及到支付设计的主动性还是掌握在BAT手中。

除了现有合作方的支持力度外,证券行业原本的路径依赖也造成了触网的难处。券商在市场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按照交易所的形态去做,把场内交易所的规则搬到场外市场上。

“从我们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时代在变,产品的参与者也呈现多样化的,原有的路径中场内交易所负责产品的上下架的审核,从而实现其登记交收难以适应未来互联网的形势。”上述券商负责人指出。

而上述问题则成为了证联支付瞄准的切入点,即个性化定制服务。

“未来产品更多元,通过我们现有设计,每个产品生产者都要对自己产品负责,改变原来集中管理创新,激发各个主体积极性,实现产品多元化。”胡未名指出,“个性化的支付手段,与证券产品配合后客户体验效果就大不一样。”

这种概念落实到产品上的效果从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来。

比如证券公司有大集合小集合产品,客户点击购买,需要赎回的时候,要t+2才能到帐,因为受限于银行,银行提供的都是标准化的支付产品。如果它是一个提供消费的产品,必须要24小时才能够接受支付申请。

“还有我们提供其他金融产品在等价的基础上互换功能,这些都是后端的流动性的匹配和安排,将现在的基本支付环节,单笔、批量等组合后,可以跟产品进行很好的匹配,支付的体验不同,给客户的体验就不同。”胡未名指出。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只是放大器。这或与此前业界期望的流量导入等想法不一样。

根据证联支付目前的定位,能够帮助证券公司把“产品的客户体验由70分提升到90分”,但具体的客户增量,还是要取决于证券公司的金融产品本身。

不过根据目前证联支付跟华创证券合作的情况来看,客户每个月大约有50%的增长率。但这能否在别的证券公司身上复制,或有待观察。

增资扩股

要成为证券行业的支付平台,其公共性与组织架构无疑是最关键点。

目前证联支付与华创证券是合作支撑模式,其有部分相同的股东方,因此招致市场质疑:“如何保证平台的公共性?不会成为一家独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证联支付股东方了解到的信息显示,证联支付正按照股权分散的原则引入其他券商增资入股,实现对证联的联合控股。

接下来则会通过再次增资扩股进一步稀释原股东股权,实现股权均衡分散,平台共建共享。

最后的形态是在运营管理上符合市场化的管理,在公共性质的运营上会符合协会的要求。

“未来,现有的大股东肯定会逐步退出,实现股权分散均衡。”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这个平台也将给监管带来推进作用。

如果未来私募市场报价系统出炉,通过建设一个统一的行业支付平台来支持场外交易的平台,监管层可以在保证客户信息私密性的基础上,把握准确风险敞口,比如产品的类别信息等,从而总体判断行业的风险敞口。(编辑 巫燕玲)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