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伍德斯托克

2014-05-26 07:00

4月15日的纽约,白天一天的小雨,晚上一夜的大雪。第二天却是响晴的天气,我们从42街纽约汽车总站去伍德斯托克,一路上都是雪光映着阳光,汽车穿越山间林地时,光影煞是迷离。近3个小时后车到伍德斯托克小镇时,雪已无迹可寻,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

但这似乎不是我要找的世界——那个我在阅读中无数次想象过,与摇滚、泥泞、骚乱、喧闹、迷狂、交通堵塞相联,发生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地方。眼前的这个小镇安静、清爽,在中午的阳光里显得过于从容不迫,如一个慵懒而优雅的女士,让你感受生活的平静抑或平庸。巴士停靠站大概就是小镇的中心,一座白色的小教堂,一个放着几个长条石凳和长木椅的小广场,一条大路从这里向两端延伸,沿路两边各种装饰低调而又讲究的店铺、画廊、工作室,一律是平房,很多还没开门。

沿着路边店铺漫步走去,一些符号开始指向我想象中的伍德斯托克。路边巨大的木质吉他的雕塑,告示栏里关于音乐表演的通知,制成路牌一样的伍德斯托克博物馆的说明,一家店铺门口陈列着《纽约时报》历年关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报道和评论的合集,首页上印着1969年的音乐节上所有乐队和全部曲目的列表,一家书店的橱窗里摆放着《1969年的摇滚: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回到乐园——伍德斯托克的故事》等书籍……

1969年的8月15日到18日,几个年轻人以“三天的和平与音乐”为口号,举办了一场“伍德斯托克音乐与艺术节”, 汇聚当时风靡美国的大部分民谣和摇滚巨星,日夜轮番上阵,台下50万嬉皮士们在雨后泥浆中歌唱跳舞,在河水里裸身洗浴,在草地上嗑药做爱。于是,伍德斯托克与1967年旧金山“爱之夏”活动的海特阿什伯街区、金门公园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的美国青年文化的象征。据说音乐节的现场就在伍德斯托克附近一片广阔的牧场。

但是,当我和同伴试图去寻找这片牧场时才发现,这个“附近”的概念是多么的含糊。我们来到镇上的图书馆,图书馆里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专注地阅读。年轻漂亮的图书管理员听清楚我的问题后,从一个文件柜里找出一张图来,标出我们的位置,又圈出了我们要找的“现场”。那地方叫伯特利(Bethel),距伍德斯托克小镇在纸上看似不远,但管理员姑娘说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也就是说光跑个来回就要五小时,对必须乘最后一班公交赶回纽约城的我们来说,便意味着不可能。Bethel,这与巴勒斯坦古城同名的所在,在旧约圣经里是神住的地方,此时真的变成了不可企及的所在,只是在我心中混杂着神圣和渎神的意味。

我们很不甘心就此放弃去这个“神住的地方”,希望是那个姑娘少不更事误导我们。于是我们去问更多的人:超市里一脸和善的营业员,葡萄酒专卖店里满嘴酒气的店主,看起来很文艺很小资的书店女老板,坐在车里玩相机的风度翩翩的老男人……但是,得到的回答与年轻的图书管理员并无不同,略有差异的是,他们都劝我们别去了,路很难走,没有公交,私车也很难找,还没到夏季,就在小镇附近转转也很不错……

几乎是带着绝望的心情,我们走进了一个叫“Pondicherry瑜伽艺术”的小店,小店里放着佛乐,萦绕着印度香的气味。我与店主搭讪,说音乐节在伯特利举办,却叫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很没道理,让人困惑。店主对我们不能去伯特利深表同情,但很坚决地解释说,这里就是诞生音乐节的地方,因为策划这个音乐节的人,音乐节上的表演者,很多就住在这里。他报出了一大串我根本没听懂的名字,只记得他说鲍勃·迪伦那时也住在这里,虽然他因故没有参加音乐节;他的乐队The Band 的贝司手的女儿现在还住在这里。我问这个叫朱利安的店主当年有没有去音乐节,他说当然去了,那一年他16岁,经历了非常high的三天,并且后来的三次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分别于1994、1999、2009举办)他也都去了。

看来我们碰到了一个真正的乐迷了。我问他后来的三次与第一次比感觉怎么样,他说后来的也挺好的,只是第一次更有意思,爱、和平、音乐无法分开,让人卷入,后来的更多是欣赏和娱乐了。朱利安说他一直喜欢摇滚,我就问他那么现在店铺里的佛乐对他来说有什么不同。他说摇滚是外部力量在刺激你、召唤你,让你兴奋,而佛乐是让你感受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令人平静。看着眼前这个保养得挺好的男人,我想,经历过当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那代人,大概现在都早已内心平静吧。在朱利安招呼顾客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他的店铺里间的门楣上有一幅镜框,里面镶嵌着三张泛黄的票据,那是1969年8月15、16、17日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门票。

离开伍德斯托克小镇前,花11美元买了一份《纽约时报》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报道和评论的合集。其中2009年的,有整版评论《泥泞而优雅的时刻》,作者琼·派瑞斯也是1969年音乐节的参与者。他用一大堆词语来评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与众不同:“历险,浑浊,喧闹,令人困惑,沉浸,不确定,错乱,狂喜”,我在车上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想,美国那一代人的记忆,是否也加入了现在的想象。(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