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争议中谋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芃 上海报道
2014-06-06 07:00

正值又一年高考开始、新一届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也在紧张准备,公众在一项民间调查中,显示了对近年来力推的高校自主招生相当不信任。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进行了“2014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考生及家长调查”。超半数参与者认为,“自主招生机会主要为城市学生获得,助长不公平”;超过九成应届考生和家长希望改革自主招生制度。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被调查直至被逮捕、该校自主招生改革暂停一年的消息,似乎也增加了公众的疑虑。

上海某重点高校附中的校长6月5日午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上述调查的样本数量和选择标准都比较模糊,因此调查结论有待进一步分析商榷。

东部地区某985高校招生办主任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这一轮的全国教改规划纲要、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都明确了要推进高校招生改革。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改革,而不是停止或倒退。

改革呼声高

据披露,今年共有4180位应届高三考生和应届高三考生家长填写了问卷,其中考生占12.7%,考生家长占87.3%。

与2012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应届考生和家长对于自主招生改革的聚焦点,已由“主要是名牌大学提前掐尖”,让位于“自主招生机会主要为城市学生获得,助长不公平”——今年选择“自主招生机会主要为城市学生获得,助长不公平”这一般选项的比例(54.88%)增加了四成。

具体分析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问题,43.18%的应届考生和家长认为“很不公平,令人不信任”,38.04%认为“不太公平,公信力明显缺乏”。持相反观点、认为“很公平,令人信任”和“比较公平,公信力有所欠缺”的群体比例分别占2.92%、15.86%。

根据被调查者的选择,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被指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按选择比例依次是:信息公布量不足(25.07%)、信息公布不真实(20.24%)、查找/了解信息不方便(16.39%)、公共渠道没有想了解的信息(15.89%)、信息公布不及时(15.07%)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生资格信息公开内容中,支持公布学生的城乡背景的比例(58.83%)多于反对者的比例(41.17%)。

无独有偶的是,2009年春,上海市教科院就曾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地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大学校长和中学校长分化为观点相左的两大“阵营”,前者大都认为“自主招生”更有利于选才;后者则指自主招生干扰了教学安排,并质疑其繁复的选拔方式与最后录取时的公信力。

当时还有受访师生表示,高校自主招生使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加重。上海的一位资深教育界人士向本报证实,类似的反对意见集中于普通高中;而且由于被录取的比例低,普通高中师生有“陪考”的感觉。

在今年的有关调查中,超过九成被调查的应届考生和家长希望改革自主招生制度,这一比例较之2012年的同类数据多出了两成。

坚持还是收缩?

刚披露的这项调查还显示,由于高校自主招生引发的诸多疑问,50.1%的应届考生和31.67%的家长不赞成高校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

前述上海某重点高校附中的校长认为,上述观点和调查的样本选择有关。那些通过自主招生成功被心仪高校录取的学生,显然会支持这一改革。

对于“陪考”之说,这位校长指出,应该承认考生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异,帮助考生准确定位。他认为,国家日前决定将600余所大学转为职业技术类高校,就说明对人才的认定和培养将进一步多元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根据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我国高校拥有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等7项办学自主权。无论从依法治教,还是从打破基础教育应试格局出发,高校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不可逆转,关键在于形成科学的自主招生理念、设计合理的自主招生形式,逐步打破“一考定终身”,首先是“变一考为多考,集中录取”,其次是“变一次录取为多次录取”,最后则是“多次考试,多次录取”。

某部属985高校已卸任的招生办主任也认为,改革不应停止,只有大面积地推广高校自主招生,实现高中生出路的多元化,才能够真正减轻高考的负担,素质教育也才有可能得到推行。

据本报了解,包括复旦在内的多所高校曾向教育部门建议,将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放在高考之后进行,尝试多元申请和分散录取。

其实改革也在不断地自我改进。今年的调查显示,赶场式的自主招生考试有了明显的改善,参加1场考试的考生比例(48.95%)增加三成,反映出考生的目标更明确,选择更趋理性。(编辑 马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