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第12届中国ECR大会在广州召开。1号店运营副总裁王海晖在当天的演讲中暗讽京东“亚洲一号”,称这种建设巨大物流中心的思路是错误的。\n王海晖先是简单介绍了1号店的“网上超市”定位,称这种模式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做好了也会形成很高的门槛。他继而透露,1号店平均一个订单的商品是16件,而在1号店的仓库里,拣货员拣出这16件商品的平均时间,去年是120秒,现在已经减少了只需要90秒。\n“电商的仓库不像传统超市,后者要摆满整个货架营造购物氛围。”王海晖表示,对于电商平台来说,重要的是库存管理,其价值比建设庞大的仓库要大得多,“建巨大物流中心是错误的,有些人喜欢强调大,中国最大,亚洲最大,其实在成本和效率上不划算”。\n在电商业界,京东正在建设的物流中心项目“亚洲一号”数度成为话题焦点,该项目是京东“50亿元物流投入”的重点组成部分,号称亚洲最大。很显然,王海晖的暗讽对象即是京东。\n王海晖称,目前1号店的库存周转周期是20天,计划在一年内降低到10天。\n在中国B2C电商平台中,1号店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确实颇有特色,某种程度上这也与其创始人于刚的经历有关。于刚在创业之前曾先后担任过亚马逊的全球供应链副总裁,以及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n对于ECR大会的主办方来说,邀请1号店代表进行主题演讲,也是希望借此强调ECR对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以及加强这一理念在电商行业的推广和应用。\nECR,即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它是1992年从美国的食品杂货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战略。中国ECR委员会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于2001年成立,并于同年7月正式加入亚洲ECR委员会。\n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则是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专门机构,致力于推广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n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在6月1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商品编码在快消行业已经实现95%的应用,主要是超市等传统渠道对供应商有相应的要求,但在电商渠道,这一比例要低很多。\n张成海表示,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充斥商品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商品信息格式、贸易信息交互规范等数据的标准化对信息深入挖掘、零供企业之间信息互联互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商品信息不标准、信息交互模式千变万化,制约了贸易伙伴间信息汇总、数据分析、贸易协同,致使信息链上的各个企业成为“信息孤岛”,不仅增加了流通成本,更对商品流通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n根据国际相关研究显示,零供两方的商品主数据不一致给行业带来的损失显著:英国预计在未来五年将有近10亿美元的销售损失是与数据一致性程度低造成的;而澳大利亚将有超过9亿美元币的销售和利润损失与数据不一致有关。\n“亚马逊的图书中,曾经就有1.5%对不上,比如同一本书有好几个编码。”张成海说。\n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数据一致性存在的问题更加显著。今年,中国ECR委员会信息与解决方案工作委员会联合6家零售商(分别为亚马逊(中国)、山西美特好、广东嘉荣、北京华冠、沃尔玛(中国)、麦德龙(中国))和3家供应商(分别为宝洁(中国)、联合利华(中国)、雀巢(中国))开展了“数据一致性”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产品流通信息的准确度非常低(如:物流单元毛重匹配度不足40%、物流单元尺寸匹配度不足10%、托盘相关信息匹配度不足10%),致使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之间商品流通信息得不到准确的传递,物流运输、配送、管理效率低下。不准确、不一致的数据成为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消费品行业利润率较低的主要原因。\n快速崛起的电商渠道,也ECR委员会推广商品编码的重要领域。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ECR委员会邀请并吸纳了国内知名电商亚马逊(中国)和1号店。而据张成海透露,天猫已在今年3月对供应商发出通知,要求对商品进行统一编码。\n张成海对记者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商品编码增加的成本并不多,主要是注册费,目前的缴费标准是“1万种以上商品收取1000元”。而国家的商品编码库里收录的商品种类目前是4000多万种,每天新增加的商品种类有几万种。(编辑:辛苑薇)\n\n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