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设计“美好年代”


2014-07-07 07:00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之翼”区域, 一头金发的Jon King看上去有足够的素材向我们展示他所供职的这个品牌的骄傲。其时,蒂芙尼刚刚于另一座顶级博物馆古根海姆发布完它的2014最新Blue Book高级珠宝系列。与新系列珠宝不同,陈列于“美国之翼”的,是数百件蒂芙尼的古董藏品,“新艺术运动”、ART DECO等著名工艺美术风潮时期美国设计的代表作品。身为蒂芙尼现任执行副总裁,主管着品牌旗下所有珠宝系列的设计、产品陈列以及市场营销,Jon King视此地为新设计的灵感库。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之翼”区域, 一头金发的Jon King看上去有足够的素材向我们展示他所供职的这个品牌的骄傲。其时,蒂芙尼刚刚于另一座顶级博物馆古根海姆发布完它的2014最新Blue Book高级珠宝系列。与新系列珠宝不同,陈列于“美国之翼”的,是数百件蒂芙尼的古董藏品,“新艺术运动”、ART DECO等著名工艺美术风潮时期美国设计的代表作品。身为蒂芙尼现任执行副总裁,主管着品牌旗下所有珠宝系列的设计、产品陈列以及市场营销,Jon King视此地为新设计的灵感库。

阳光穿过透明的玻璃陈列柜打在一件件藏品上,它们展示了自19世纪中叶ART NOUVEAU运动以来工艺设计的详尽脉络。这些藏品中,包括一件1876年的BRYANT花瓶,由蒂芙尼最早的一批英国工匠打造;而出自美国工匠之手的另一件花卉瓶,曾参加过芝加哥博览会,是为庆祝哥伦比亚发现美洲所做,瓶身上雕琢着所有美国花卉;还有蒂芙尼第二代传人路易·康福特·蒂芙尼的56个彩绘玻璃作品,他当时赶上著名的新艺术运动浪潮,并成为其中的风头人物;另外一些大型作品如生命之沙彩绘玻璃门、Laurelton四柱凉廊等,皆为“美国之翼”的重点。

事实上,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以及波士顿美术馆在内的2500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均收有蒂芙尼的古董或者现代作品,为其永久藏品。在今天,应该说蒂芙尼已经远比《蒂芙尼的早餐》更著名,纽约第五大道和第57街交叉口,奥黛丽·赫本曾伫足憧憬的蒂芙尼橱窗仍在,每年走进那扇大门的人更超过150万。在这扇大门内,留有公司创始人查尔斯·路易斯·蒂芙尼的座右铭:“设计是经营的命脉”。Jon King比任何一个员工都更清楚这一点。如何沿承品牌历史上那些宝贵的设计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轻松驾驭设计创新,带领蒂芙尼更上层楼?Jon King就此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21世纪》:从ART NOUVEAU到ART DECO时期、从路易·蒂芙尼年代到当下的弗兰克·盖瑞年代,Tiffany在珠宝设计领域都有很突出的角色感,并留下了大量存于顶级博物馆的永久藏品。请点评其中最富设计创新精神之举?

Jon King:与其他珠宝品牌不同,蒂芙尼历史上有一个明星设计师链条:让·史隆伯杰、艾尔莎·柏瑞蒂、帕洛玛·毕加索……他们每个人在当时年代都带来不可忽视的新风:1950年代史隆伯杰加入时,珠宝界设计保守,还处于单调的钻石之中,而史隆伯杰带来了各种绚丽宝石;1970年代艾尔莎加入时,她带来吸引眼球的Organic Design,著名的泪滴形状在当时非常前卫;此外,她设计的银饰非常美丽并且做工极致,使这种在当时不算贵重的材质身价陡增。她的作品成为大英博物馆二十世纪典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帕洛玛这里,她带来了对珠宝设计的敏感性。受她父亲影响,她的艺术感觉极致、大胆,有着完全的现代感。她对蒂芙尼宝石库中各色宝石的挑选和琢磨,满有奇趣,仿佛出自本能。

《21世纪》:请举例说明在当下的设计中,如何去创新性地传承历史?

Jon King:历史传承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同时我们又要充分反映当下时代。后者要求对当代艺术潮流有充分了解,掌握大量信息,过滤后留下最好的——要知道,这也将在日后成为传统。仔细看Tiffany的古董库,可以发现每个时代的作品都融有当时的时尚,它们是多变的,不同的,而其中不变的是蒂芙尼的风格。它贯穿始终,使创新和传统达成奇妙平衡。今年最新发布的Blue Book系列中,有一款史隆伯杰胸针,它的原型正来自蒂芙尼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设计师让·史隆伯杰。新款胸针延续了典型的史氏风格:它是18支不规则金箭穿中靶心的造型,体现着汲取自然灵感的不对称美。这款原型胸针为1946年史隆伯杰为标准石油的女继承人Millicent Rogers所创作,新作的创新之处则在于对珠宝时尚的把玩:靶心和箭锋大量运用了蒙大拿石和紫水晶,相对原型胸针来说更晶莹绚丽,充满能量。

《21世纪》:今年最新发布的Blue Book系列和以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Jon King:钻石是每年Blue Book的重点,今年更强调彩钻的璀璨。首先是相关蒂芙尼传奇黄钻的黄钻系列。大家都知道,那颗每年150万人涌进蒂芙尼大门争相观看的传奇黄钻,本是一颗250克拉的原钻。创始人在购入它并切割时,并没有太追求保留它的质量,而是要求无所顾忌地,怎么美怎么切割。这个惟美的标准,依然是蒂芙尼今天的标准。黄钻之外的明星是蓝钻系列。我们给典雅的蓝钻以没有太多碎小光面的独特切割,主钻周围环绕以狭长钻石的做法呈现了不同的美学。今年Blue Book的第二个特点是呈现了很多的稀有彩色宝石。比如说火OPAL,明亮的橙色,里边透露出蓝调和绿调,非常罕见。还有同样带蓝绿色调的黑OPAL。我们通常会先派出宝石买家去购买那些珍罕宝石,之后拿给设计师,告诉他们说,“这颗非常特殊,看看怎么使用?”设计师会绞尽脑汁观察揣摩,怎样的设计才能最好地呈现一颗宝石。比如说这颗黑OPAL,一般的做法会在它的旁边镶一圈白色碎钻。而我们的设计师采取了特殊的做法,给它搭配了海蓝宝石,以更别致地衬托出它的美态。2014Blue Book另一个特点是,有很多受古董珍藏库灵感激发的单品。比如说这款吊灯形状的耳环,它的灵感来自蒂芙尼古董珠宝中的一个领扣;还有这款壁画式手镯……要强调的是,在这样的灵感之作中,也要非常注意创新。我们从不直接复刻古董品,而是汲取灵感创造新产品。

《21世纪》:蒂芙尼的设计史以及品牌历史都植根于纽约这个意象繁复的大都会,请问它在“纽约性”上有何体现?

Jon King:蒂芙尼生于纽约,长于纽约,可以说是个地道的纽约品牌。纽约是个熔炉,不同的人汇聚于此,演绎多样文化,梦想和机遇随处可见。在这里,任何事情皆有可能。可以说,开放、乐观、好奇心,是纽约的城市精神,它同时也是蒂芙尼的品牌精神。我始终认为,对生命的好奇、永不放弃希望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而想象力则是改变的基础。(编辑 董明洁 王瑾)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