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学堂离“第一个北大”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严瑜
2014-07-08 07:00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大学启动“燕京学堂”项目,激起了北大内部的广泛争议,许多老师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这一项目计划表达了看法,例如,年轻学者高峰枫发表《谁的“燕京学堂”》的长文,李玲等北大著名学者参加燕京学堂专题座谈会,并发表批评意见,名为“静园小组”的学生团队则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发布了部分学校师生对这一项目的意见。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大学启动“燕京学堂”项目,激起了北大内部的广泛争议,许多老师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这一项目计划表达了看法,例如,年轻学者高峰枫发表《谁的“燕京学堂”》的长文,李玲等北大著名学者参加燕京学堂专题座谈会,并发表批评意见,名为“静园小组”的学生团队则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发布了部分学校师生对这一项目的意见。

北京大学校方也密切关注师生的反馈,上月初已举行一次招生宣讲会,并拟于7月9日举行燕京学堂专题咨询沟通会。由于北大在全国高校及知识界有着风向标地位,这一近十年在其校内罕见的重大辩论,已成为近年来的重要文化事件,吸引众多关注。

“燕京学堂”项目是北大特设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主要以英文授课,每年在全球招募一百名学生并提供全额奖学金(65%外国学生和35%中国学生),从国内外招聘“杰出学者”和“国际顶尖访问教授”各二十名。学院采用住宿模式,并选址于北大中心区静园的六个中式院落,项目所需资金则由北大募集。与其相近的是,一年前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捐出1亿美元并募集2亿美元,在清华设立“苏世民学者项目”,每年资助200名学生到清华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生学习,专业方向为经济管理、国际关系、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等。

目前针对北大“燕京学堂”的主要质疑在于,其一,北大“燕京学堂”项目以需要人文积累的“中国学”为主要专业,却仅安排一年学习时间(清华苏世民学者项目主要是实用性专业,一年制硕士的安排可以理解),并且用英文来讲中国学的课程,这一安排对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反而不利,令人难以理解。其二,以“中国学”为重心推动北大的国际化,要向国际上传播中国的什么方面,是否有必要请过多的国外学者来讲授“中国学”;至于如何理解“中国学”,意见也是五花八门。其三,“燕京学堂”选址静园,此前公布的建筑方案和改造方案因备受批评而声明放弃,但是否应选址静园、给予此项目学生特殊待遇,仍然聚讼纷纭。

“燕京学堂”引起争议的根源在于,将一种适合于管理类专业的硕士项目设置,移植到教育方式有着很大区别的“中国学”领域,从而触及了当前大学改革的两大敏感领域。一是管理类等国际化程度较高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与人文类专业教学评估体系间的严重冲突,这是影响很大的2003年北大教改争论涉及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的争议焦点从教师评价体系转移到学生评价体系之上而已。

二是大学发展自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4日视察北大时所指出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外国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却要用英文来讲授;在一年时间内囫囵吞枣地学习,却试图以职业化教育模式打造“中国学”研究的高地,这些具体做法事实上很难实现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目标,与建设“第一个北大”的目标也有些反向而行。(编辑 刘晓忠)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