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蔡”的黄浦江冒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俊杰 上海报道
2014-07-21 07:00

一艘斑驳的平底木渔船,扬着小白旗,载满了奄奄一息的“动物”,像是经历了精疲力竭的海上漂流,7月17日沿着黄浦江来到了上海滩。这一幕像是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海上漂流》场景,只不过,这里不是暴风骤雨的马里亚纳海沟,这里是风平浪静的黄浦江。

一艘斑驳的平底木渔船,扬着小白旗,载满了奄奄一息的“动物”,像是经历了精疲力竭的海上漂流,7月17日沿着黄浦江来到了上海滩。这一幕像是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海上漂流》场景,只不过,这里不是暴风骤雨的马里亚纳海沟,这里是风平浪静的黄浦江。

此番剧情来自艺术家蔡国强在上海的新作品《九级浪》创意。当天下午,在三艘上海海事局的巡逻船护卫下,这艘别具风格的木渔船,被安装在巨大的拖驳船上,以6节的速度缓慢在黄浦江上航驶,到了外滩万国建筑群的时候,故意靠近人流较大的观景平台,引来行人的议论纷纷。

这艘木质平底渔船长达18米,排水吨位不到40吨,为蔡国强购自家乡福建泉州,并从那里出发,前往上海。作品受俄罗斯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油画《九级浪》启发。九级浪为海浪最高等级,又称“怒涛”。在俄罗斯油画里,海面仅存一根桅杆,人们赖此挣扎求生,可是前方滔天巨浪压顶而来,千钧一发……表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蔡国强并没有给这艘渔船多加改造,只是在船顶添加了一个小白旗,载满了99个用泡沫雕塑所做的栩栩如生的动物,有耷拉着脑袋的大熊猫,攀爬桅杆的豹子,还有羚羊和老虎等,所有动物的毛皮均来自羊毛制作仿真。艺术家旨在表现对于环境现实的无力感。

“这是小时候家乡里经常能看见的那种船。当今的生态议题有一定的敏感性,更像是中国生态环境中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我延续的环保主题,这一次不是诗意的,而是比较具体的,带有一定的童话色彩。当渔船从大海中被吊起来,它就是一个艺术品。不论是天空的雾霾,还是江上漂流的死猪,生态问题都是中国面临的最紧要问题,也是艺术界无法回避的问题。”蔡国强说。

用动物来诉说人性,是蔡国强曾惯用的一个手段。《撞墙》是蔡国强为柏林古根海姆博物馆所做,由99只逼真的狼向空中翻腾,前赴后继地朝一面玻璃墙撞去,义无反顾、循环无终,传达了一种英雄主义色彩。蔡国强要展现的,是柏林墙被推倒了,但东西方隔阂、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隔阂依然存在,看得见的墙容易拆掉,但是看不见的透明墙是很难拆掉的。

之所以这么喜欢“99”这个数字,是因为蔡国强对于体量的控制和东方哲学结合的体现,在中国,99包含了太多了含义,它象征着无穷、最大,也象征着缺一而足。

这艘渔船在行驶到黄浦江中游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附近的码头后,被吊离水面,然后被运入博物馆,参加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大型个展《蔡国强:九级浪》。除装置作品《九级浪》之外,还将为展览特别创作火药陶瓷《春夏秋冬》、火药草图装置《没有我们的外滩》,也将在美术馆标志性的“大烟囱”内创作装置《天堂的空气》。此外也将展出艺术家享誉世界的大型装置作品《撞墙》,宽4米、高18米的立轴火药长卷《巴西花鸟图》等十多件作品,以及艺术家历年爆破计划影像集锦、展览手稿和《艺术家大事记》等。

而在8月8日展览开幕当天,蔡国强将在博物馆外的黄浦江上,以世博园区为背景,首次在国内创作大型白天焰火烟彩作品。

“作品采用隐喻和拟人的手法,艺术家蔡国强不仅是个观察者,也是个怀疑论者。在这个世博遗迹、后工业遗迹的博物馆建筑中,天真的男孩蔡讲述的是我们面对生存的代价和希望。”艺术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说道,而这也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之后所做的第一个关于中国艺术家的个展。

在龚彦看来,“天真的男孩蔡” 是带有悲情的浪漫主义者。此前,蔡国强曾在上海举办《农民达芬奇》个展,以“不知如何降下”、“农民让城市更美好”的观点来讽刺当时的工业化进程。

从蔡国强参与上海2001年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以来,蔡国强依靠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完成了多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型“作品”:炸美术馆,炸西湖……此番蔡国强不仅调动了水上警察、海事局,甚至是岸上的消防公安——消防公安对于蔡国强实在是太熟悉不过,每次的火药爆破创作,都需要有消防公安的现场监督。

而作为艺术家,蔡国强也敏锐感觉到体制的红线,他的作品,永远在适度范围内用艺术化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于社会批判的观点,也成了蔡国强成功的一大法宝。

也有人把蔡国强当作高级的营销专家,通过制造舆论视点来吸引关注,不过在蔡国强看来:“今天的艺术太系统化,太商业化,四平八稳,不够好玩。我处理成艺术事件,搞得怕太像艺术,又太不像艺术,弄得最后倒像是绝境逢生。”

某种程度下,已近花甲之年的蔡国强,心境仍然像一个孩童和少年,而关于他的冒险,似乎还在继续。(编辑 曹俊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