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股东纠葛尚未见分晓,又现“第三者”插足迹象,荃银高科(300087.SZ)股权“无间道”大戏正加码精彩上演。
两大股东纠葛尚未见分晓,又现“第三者”插足迹象,荃银高科(300087.SZ)股权“无间道”大戏正加码精彩上演。
7月21日,荃银高科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以7.24元/股的价格,向重庆中新融泽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中新融泽)增发690万股,募资5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增发后中新融泽将持有公司4.17%股权。
而据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与中新融泽签订的协议,中新融泽还将收购荃银高科不低于2000万股的股份(约占12.36%),如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中新融泽将合计持有荃银高科16.53%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而中新融泽有限合伙人中新融创,即为资本巨鳄“中植系”子公司。
此前,荃银高科原二股东贾桂兰激进增持公司股份,挤掉公司原大股东、董事长张琴上位成为大股东,而公司所在地政府已授意张琴夺回大股东宝座,此次中新融泽参与定增及收购荃银高科股权或为当地政府打出的股权争夺“组合牌”。
“公司内部股权分散,对未来的发展达不成共识,且近年公司扩张太快,管理没跟上,加之公司营销能力比较差,种种内因致有今日之乱。”种业人士直指荃银高科内控乱象所在。
内控乱象频仍
荃银高科2010年上市,彼时头顶“创业板种业第一股”,公司风光一时无两,不过很快光环即褪尽。2011年至201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153万元、2248万元、77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4.2%、4.4%、-65.59%,业绩整体呈大幅下滑趋势。
“公司的主要问题是股权分散、扩张太快、营销很差。”一名接近荃银高科的种业人士如是直言分析荃银高科的业绩败局诱因。
资料显示,2011年荃银高科大股东张琴、二股东贾桂兰分别持股8.77%、6.41%,即便前五大股东股权相加也不过29.8%,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公司缺乏实际控制人,无人能够在经营等方面施加强大影响力。
“这种松散股权结构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公司股东们在很多问题上都各有见解,很难就未来的发展达成一致意见。”前述种业人士透露。
不过,股权分散并未影响荃银高科的快速扩张。公司笃信“兼并重组是种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陆续设立、增资或收购荃银欣隆、杨凌登峰种业、竹丰种业、铁研种业、华安种业、皖农种业等公司,大力扩充种业产业链。
跑马圈地并未带来业绩增长,以杨凌登峰种业为例,这家荃银高科溢价128%收购的亏损企业,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累计亏损703万元,公司不得不在2013年以账面净资产八五折将杨凌登峰种业56%股权甩卖。而收购的另一家企业铁研种业,2011年至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0万元、250万元、-16万元。
中植系“插足”
内控乱象难去,荃银高科隐藏冰面之下的股东股权争斗亦逐渐浮出水面,并引发投资者关注和质疑。
荃银高科上市时大股东张琴和二股东贾桂兰分别持股8.77%和6.41%,2013年5月8日,因公司股权分散缺乏实际控制人,张琴、贾桂兰等7名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但在当年9月6日,上述主要股东却突然宣布解除一致行动关系。
一致行动关系解除后,贾桂兰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增持荃银高科股票。她先后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统收购股东陈金节、刘家芬的大量股权,到2013年11月4日,贾桂兰的持股比例从6.41%增至11.39%,上位成为荃银高科第一大股东。蹊跷的是,股东刘家芬没有将股权转给担任公司董事长的女儿张琴,而是转给了“外人”贾桂兰。
“张琴自身对种业感觉心有余力不足,可能想尽早淡出上市公司,而贾桂兰在力拓矿业任职,手中有物业、矿业资产,正好可以解荃银高科业绩困局,双方遂一拍即合,由贾桂兰顺势接手。”前述接近荃银高科的种业人士透露。
不过,荃银高科所在地的合肥当地政府并不乐见如此,安徽正在尝试农村综合改革,作为“创业板种业第一股”的荃银高科,显然是当地政府手中的一张王牌。消息人士称,当地政府主动做张琴工作,要求其收回对荃银高科的控股权,并继续专注于种业主业。
2014年6月23日,荃银高科放巨量涨停,此后公司公告称将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并于次日开始停牌。停牌近一个月后,荃银高科在7月21日发布增发预案,准备向中新融泽增发股份募集资金。前述接近荃银高科人士称,中新融泽是当地政府为力保荃银高科坚持种业主业而打出的一张牌。
而此个突然杀出的“第三者”中新融泽,背后闪现出资本“中植系”魅影。尽管荃银高科公告并未披露中新融泽背景,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中新融泽与“中植系”不无关联。
资料显示,中新融泽的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分别为重庆中新融创投资和中新融创资本、喻炜。而中新融创资本正是“中植系”全资子公司,是其旗下PE平台之一。
“中植系”是市场著名资本运作高手,此前曾豪掷6亿元巨资参与康盛股份(002418.SZ)定增。而其运作手法颇似此前在市场大幅扩张的硅谷天堂,沿袭的是标准的“定增进入-扶持并购-套现退出”的运作路径。
“无论是中植系还是硅谷天堂,大多是通过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后,帮助后者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并购,提升公司市值,并在将股价成功炒高后退出,很多时候难避配合大股东和庄家炒作股价之嫌。”市场分析人士直言,这种产业并购资金的进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整合者和战略投资者,它们的进入对上市公司经营有多大帮助尚是未知之数。(编辑 陈昊旻)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