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1976-1984)和出版物《邓小平传》(1904-1974)近日引发热潮。一系列试图“平视”中共历史人物的公众传播产品,也正在规划制作中。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1976-1984)和出版物《邓小平传》(1904-1974)近日引发热潮。一系列试图“平视”中共历史人物的公众传播产品,也正在规划制作中。
更多参与创作审定这类公共传播品的文献研究机构专家,8月20日下午长时间聚集在京西宾馆,讨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文献和党史研究机构还推出了奠定主干史料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
虽然《邓小平年谱》已经全部出版,但新近出版的《邓小平传》时间跨度是1904年-1974年;“1975年-1997年的部分还在撰写过程中,具体出版时间还尚未确定。”《邓小平传》副主编、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刘金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接下来与邓小平相关的重大题材,还有30集电视剧《刘邓和他们的战友》,主要聚焦八年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央文献研究室一位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上周六专家们审看了《刘邓和他们的战友》,觉得这部电视剧拍得还不错。
此外,《人民之子刘少奇》定于2014年3月开始拍摄, 共33集。当月,讲述周恩来1949年至1976年离世的电视剧《海棠依旧》也通过广电管理部门审批。
“邓时代”的表现难度
“不能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第一部刻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题材的影视剧,但它确实首次全景式、多层面地描写了邓小平和那个时代”,《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助理编剧周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同时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工作人员。
“2003年上映的电影《邓小平》也涉及了这段历史,而且时间跨度更长,但在表达方式上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所不同,比如没有虚构人物,没有现在这部电视剧那么强烈的戏剧冲突。”周锟说。
电影《邓小平》也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参与联合制作,时间跨度从邓1977年复出至1992年视察南方。
“《邓小平》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周锟说,这部电影获得了多个国内电影节大奖。“但电影的容量毕竟有限”,周锟说,从那之后,拍摄一部容量更大的电视剧就被提上了日程,“但经过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周锟介绍,2009年初,中央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央文献研究室。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首度采用了专家+专业作家联合创作的编剧模式,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室主任、邓小平研究专家龙平平任总编剧。
“领导同志希望该剧的时间段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间,经过反复权衡,编剧组选取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国庆阅兵这段时间。”周锟说。
此前,第一部以邓小平为主人公,再现其生平事迹的影视剧是1989年拍摄的《百色起义》,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反映百色起义这一题材的作品,还有2001年由广西区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出品的电视连续剧《红岸——邓小平在1929》。
1996年,有地方电影制片厂又分别拍摄了反映邓小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浴血太行》、《大转折》。
2003年,时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的陈晋撰文称,影视剧作品对邓小平形象的艺术反映,主要选取的是他经历战争岁月的题材。
陈晋认为,反映邓小平在新时期经历的影视剧艺术作品,“虽然也有,但显然较弱”。究其根源,盖因题材或过于宏大,或有些敏感,或离现实太近,在艺术再现上有着特别的难度。
“除客观原因外,也与创作者对邓小平和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的理解水平和把握能力有关”,陈晋写到。
越来越平民视角,是近年来包括邓小平题材影视剧在内的“伟人剧”的突出特点。2004年,为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小平百年》、《小平您好》、《我的法兰西岁月》和《邓小平.1928》等各类型影视作品播出。
在1996年拍摄的《浴血太行》中,第一次反映了邓小平和卓琳结婚的过程。而到了2004年《小平百年》,观众看到的则是一位照顾家庭、关爱孩子、和蔼慈祥的父亲,一位能够戒烟戒酒、喜欢运动的老人,一位时常惦记着普通工作人员冷暖的“老爷子”。
这与以前形成了鲜明对比。1993年,一则《邓小平与上海人民共度新春佳节》的电视新闻片,荣获了中国电视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和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拍摄者事后撰文回忆称,记者长时间蹲在地上,仰拍小平同志的近景,用以体现人们敬仰的小平同志伟岸的内在气质,因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由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选取了1976-1984年的历史区间,就连创作者也不否认,这部电视剧会被放入中国目前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故事中解读。
“创作者不必特别关照某一个史实或观点,而是最大可能性地去表现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周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只要能向观众说清这些,就达到了最大的现实效果,就会对现实有所帮助”。
制作方投资策略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曾有备案通报显示,其原剧名《邓小平》,集数由52集减少为49集。2014年5月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说明书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子公司华影文轩筹备拍摄电视剧《邓小平》预付约2946.59万元的编剧等费用。
2014年7月重大题材同意摄制公示表又显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集数为48集,拍摄日期2013年11月,制作周期两年。
与之相仿,跨年播出的电视剧《毛泽东》,原剧名《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最初月报未显示其变更集数。2013年5月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同意摄制公示表又显示,该电视剧集数为40集,但其最终播放集数为49集。
这部同样受到高度关注的电视剧,制作单位是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主打主旋律电视剧,颇有经验。最成功的一部电视剧就是1997年拍摄的《雍正王朝》,投资2100万,以3500万卖给央视放映权。
该公司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透露,外界曾认为会在2014或2015年推出的《毛泽东》下半部,目前并不在计划中。
2013年12月26日播出时,《毛泽东》上半部收视率还不错,当时在央视的电视剧排第一。上半部总投入大概1.4亿元,大部分资金系公司自筹。“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补助占很小一部分。”至于补助金额,上述高管不愿意透露。
“如果能按照原计划播出的话,我们能收回成本,每集200多万投入,10集就2000多万。”经过大致核算,该项目制作公司亏损在1000万-2000万元之间。“上半部都这么困难,我们就放弃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中央文献研究室一位专家处获悉,《毛泽东》下半部不在近期的计划安排中。(编辑 衣鹏 张凡 申剑丽)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