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相》:罗杰·伊伯特的影评人生

2014-09-15 07:00

去年四月,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五个月里,斯蒂夫·詹姆斯以他的自传书名“生命的本相”(Lif...

去年四月,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五个月里,斯蒂夫·詹姆斯以他的自传书名“生命的本相”(Life Itself)为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此时的罗杰,已因多次手术而失去了下巴,不能进食,不能说话,只能靠电脑发出声音。这样的场景有点令人无法直视,但罗杰始终保持微笑,双手竖起他标志性的“大拇指”。

1967年,罗杰·伊伯特开始为《芝加哥太阳报》撰稿。他和同行每晚都会走进欧鲁克酒吧,在那里一边开沙龙一边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灌醉。在这个朋友圈中,年轻的罗杰才华出众,总能讲出最迷人的故事,同时也会看上一些最不迷人的女人。胖胖的罗杰桃花运并不佳,他坦诚地告诉观众,“当初答应给《飞越美人谷》写剧本纯粹是为了艳遇。但是……没有得逞。”情场上的失意丝毫没有打击罗杰的信心,他觉得自己永远都是那么棒。不过,酒吧打烊以后,独自宿醉而归的他真是恨不得把自己杀死。长期的酗酒使他的精神恍惚,于是在1979年8月的某个下午,他决定彻底戒掉。也是在一次戒酒互助会上,罗杰遇上了他后来的妻子查姿,那时他已将近50岁,体重300磅,自我感觉还是那么良好。

认识查姿之前,罗杰的人生写满了各种飞扬。他是当时最年轻的全职影评人,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他竖起的大拇指是对电影最有含金量的点赞。罗杰的好胜心和战斗力在他和老搭档吉恩·西斯科多年的合作中被磨得越来越强。两人一胖一瘦,一个坚持坐在离屏幕距离是屏宽两倍的座位,一个喜欢坐在影院最后一排稍微靠边的地方。他俩互不顺眼,互不妥协,彼此视对方为自己“亲爱的混蛋”。也正是这强烈的化学反应使得这两人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影评组合。在他俩的挖掘和推荐下,很多被埋没的电影和电影人重新获得了生命力……而其中,最感激两位伯乐的,恐怕要属那位以《谁在敲我的门》横空出世的导演——1967年秋,罗杰对之给出了好评,盛赞“导演很有天赋,十年后,他会成为美国的费里尼。” 而这个被预测为“美国费里尼”的人正是马丁·斯科塞斯,罗杰的认可是他收到的第一份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他当时随身携带着这一篇影评。

婚后的罗杰迎来了人生安稳的一面。他不再咄咄逼人,不再是那个会同孕妇抢出租车且喜欢斗嘴的老小孩。他开始享受大家庭的生活,开始撰写《伟大的电影》系列,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罗杰·埃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开始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同更多的影迷交流。2002年,罗杰·伊伯特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抗癌生涯。这十年里,他写影评的频率比之前更高。而对于死亡,他的评价同他的文字一样俏皮:“我不惧怕死亡。我剩下的时光就像是银行的存款,当存款都花完的时候,就要抵押我了。”罗杰面带微笑自嘲的样子和影片的开头一样,令人唏嘘,也令人欣喜。但这似乎是他最后的一点活力了。不久之后,当影片导演继续向他发邮件提问时,他已经虚弱得没有力气仔细回复了。

“为什么你的自传要叫‘生命的本相’?”这是导演最后抛出的问题,但罗杰·伊伯特没有做出解释。我想,他这七十年的人生极好地体现出生命飞扬与安稳、颓唐与抖擞的两面。他曾在自传中谈道:“我的人生就是一部电影……我不记得自己是如何进入这部电影的,但它一直都在令我欣喜。”所以,用“生如夏花,死若秋叶”来总结罗杰·伊伯特的一生有点过于清新,我想最适合的或许就是他邮件的结语,“干杯,赞!”(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