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罗斯说句话


2014-10-01 07:00

经常听一些老前辈说,举凡金融市场出现“世纪大单”或发生“世纪大事”,投资者都得打醒十二分精神,因为这些“大单”、“大事”,往往是趋势开到荼靡的前奏,意味着市场离转向不远。

经常听一些老前辈说,举凡金融市场出现“世纪大单”或发生“世纪大事”,投资者都得打醒十二分精神,因为这些“大单”、“大事”,往往是趋势开到荼靡的前奏,意味着市场离转向不远。

千禧前后,美国在线(AOL)以如今看来“荒谬”的估值,疯狂增发鲸吞传媒巨无霸时代华纳。今天回望,那仍是一宗不折不扣的“世纪大单”。按照科网年代的思维,新经济吞并旧经济、世界从此不一样,这宗交易集所有划时代意义于一身。然而,对股市投资者来说,AOL收购时代华纳意味着什么,事实胜于雄辩。

PIMCO“去格罗斯”的疑惑

十五年后的今天,华尔街“世纪大单”乃阿里巴巴越洋上市。时移世易,今时今日科网巨企已非单单靠“吹”,不少都能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盈利亦有坚实基础,阿里巴巴便是内地最赚钱的民企。可是,这仍阻止不了论者视阿里破纪录的IPO为股市见顶“凶兆”。

“大单”如此,“大事”亦然。除了空头口中的Alicrash(阿里崩盘)外,PIMCO“去格罗斯”(PIMCO-deGrossed)亦是一大热话。“债王”离开他一手创办的PIMCO,转投规模较次但给予他更大空间施展拳脚的对手,从涉事公司股价和债市表现观之,市场反应就如事件本身,充满争议性。

老毕摸不准的是,“去格罗斯”对PIMCO是好是坏?准一点说,市场怎样看PIMCO-deGrossed?早在PIMCO闹剧般的内讧人尽皆知前,资金已持续撤离格罗斯管理的基金。原因简单不过:“债王”战绩今非昔比,论回报,PIMCO旗舰“总回报基金”(Total Return Fund)今年居于业内最差20%;换句话说,格罗斯已由昔日的镇山之宝沦为负资产,即使他不自动离开,PIMCO早晚也会去之而后快。

然而,《信报》一稿的小标题,初看还真让老毕吓了一跳:分析忧流失4.7万亿。这个数字指的是格罗斯离巢后,PIMCO可能流失的资金,货币单位已折合成港元。以美元显示,金额就是6000亿美元。

由于数字惊人,而老毕印象中Total Return Fund规模不过二千余亿美元,直觉告诉我,翻译或编辑也许不小心看多个零。找来原文一查,才知错的是老毕。标题所说的“分析”,出自名声向来不坏的投行Sanford Bernstein。按其估算,PIMCO“去格罗斯”,将触发相当于集团资产规模三成的赎回潮。PIMCO掌管2万亿美元资金,三成即约6000亿美元。

这令老毕想到两件事:一、在Sanford Bernstein眼中,格罗斯离巢足以引发接近5万亿港元的资金流失。我的天,那是多大的数字!二、赎回行动不仅影响PIMCO旗舰“总回报基金”,集团管理的其他资产亦难独善其身。

如此说来,PIMCO-deGrossed确实足以成为“世纪大事”。然而,不论从专业基金的评估还是“接收”格罗斯的骏利(Janus)股价来看,市场的假设都是天文数字资金势必追随格罗斯过档骏利。若非如此,还有什么可以解释骏利与PIMCO母公司安联(Allianz)股价南辕北辙的走势?

“烂船”岂止三斤钉

这中间的矛盾是,格罗斯既已沦为PIMCO负资产,他的离去何以仍能触发受影响机构近乎“财富转移”的效应?那是否反证了格罗斯“烂船”岂止三斤钉,不熟悉债市运作者如老毕,大大低估了“债王”的号召力?

在下以“世纪大事”形容PIMCO-deGrossed,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格罗斯年届七十,PIMCO创立于1971年,集团本身已有43年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西方经济饱受滞胀之苦,债券并非吃香的资产类别。格罗斯人气急升鸿运当头,始于1987年“总回报基金”诞生之日。直至格罗斯上周五“劈炮”,Total Return Fund跟“债王”血脉相连密不可分。基金成立之初,联储局对抗通胀早已大功告成,利率处于漫长下跌周期,历史性的债券牛市,为“总回报基金”带来丰厚回报,投资者财息兼收。

从回报着眼,“总回报基金”自1990年至今录得380%的累计回报,跑赢绝大部分对手,为格罗斯债市封王奠定基础。然而,利率拾级而下、债市牛气冲天,乃过去三十年的大趋势,基金经理只要食到个势,回报纵有差别,整体无不大蒙其利。格罗斯的成就,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市场史家日后自有公论。

“债王”近年押注美息走势层次失准,越心急犯错越多,战绩日见低落。这与债市趋势将变未变,基金经理做多错多是否有关,值得研究。在QE年代,格罗斯乃第一个抛出“新常态”(New Normal)这个名词的人,但在“新常能”下如何正确部署仓位,恐怕连他自己亦迷失方向。

然而,老毕还是想替“债王”说句公道话,在格罗斯翻手云覆手雨的数十年,人人当他是神,霸道亦无人敢说半句坏话。过去几年时运低,连连押错注,关于其人独裁乖张、不可理喻以至神憎鬼厌的“性格缺陷”,被媒体当作话题炒完又炒。投资市场跟红顶白,于此可见。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编辑 于晓娜)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