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热门电影上映时,观众看到的大多是明星,而忽略了电影幕后的真正推手。十一期间热映的《黄金时代》、《亲爱...
每一部热门电影上映时,观众看到的大多是明星,而忽略了电影幕后的真正推手。
十一期间热映的《黄金时代》、《亲爱的》的推手、中国电影制片人领军者覃宏,便是这样一位低调得近乎“隐形”的幕后英雄。
在这个人人争抢话语权、企业家越发明星化的时代,覃宏却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即使做慈善,他也做得悄无声响,唯恐天下知道似的。
“电影是一个商品没错,但别忘了,电影更是一个文化事件,应该承载更深厚的文化底蕴。”覃宏面对我激情四射地说,“我觉得其实还是说你作为中国人,你还是能希望自己的国家更好,而且我现在感觉中国电影真的是中国文化的电影的黄金时代。”
随着中国人均GDP进入8000美元/年,文娱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景进入火山式爆发期。而在2001年9月就成立的星美传媒无疑占据了领军者的位置。但覃宏想到的不只有商业上的利益和成功,他告诉我,这些年来的坚持背后,他始终坚信身为中国乃至全球电影人中的一分子,自己要有一种情怀与担当。
他的情怀,用他的话说就体现在“更扎根反映本土文化的、对艺术影片的追求”。而他的担当,则体现在用十几年的时间带领公司成为布局影视娱乐行业全产业链的“娱乐帝国”,成为行业大潮中矢志创新的力量。
“我其实认为,人最幸福的是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业,能从工作中分享到快乐,当然我们也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植, 赶上了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黄金时代。”覃宏如此说。
没错,覃宏与中国电影行业的黄金时代,还在路上。
“大文化”情怀
做电影的人本身要有一个情怀。我所理解的情怀还是更扎根本土、反映本土文化的,或者是对一些艺术影片的追求
《21世纪》:你觉得这么多年来做了很多文艺片,坚持背后的情怀在什么地方?
覃宏:我觉得有很多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因为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所谓“大文化”是因为我们赶上了中国电影业的黄金时代。从2001年张艺谋拍摄的《英雄》开始,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之先河,开启了中国电影业的黄金时代,这其中包括大的投资、大的营销、大的宣传等等,吸引了大量的观众重新走进影院。
电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管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我认为电影人还是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抱负。而作为中国人,我还是希望有一些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好影片出现。我们不能只看好莱坞电影,我老说我们欠缺好莱坞式的主旋律电影,比如爱国主义,人性的积极向善,世界观、哲学观等等,这又回到大文化概念上,我坚信我们还是应该多拍一些反映本土文化的电影。
电影的有着特殊的双重属性,既是商品又是文化。我更喜欢一些能经得住历史考验与传承的电影,反映当下的社会风貌也好,反映过往的时代变迁也好,或者反映人性中向善的东西也好,这都是我比较偏重的东西,也是我要弘扬的、一直坚持的电影类型。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十余年的壮大发展,我们看到了这几年有一些新变化,就是更多元化的电影出现了,甚至可以说不是电影的“电影”出现了。但是我觉得电影谁也不能给它一个终极的定义,它毕竟是一个光影的结合,不能说这个是电影,那个不是电影,这很难下定义。即使这种多元化时代,我还是相信,做电影的人本身也要有一个情怀的。
《21世纪》:你对“情怀”的定义是什么?
覃宏:我觉得还是更扎根本土、反映本土文化的,或者是对一些艺术影片的追求。
这个市场瞬息万变,我也不认为一定就只有商业电影能成功,从短期上看,这种类型有可能是很成功的,从长期来看,我觉得艺术电影还是有它的价值存在的。只是在当下的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还有我们的法律意识、版权意识的欠缺,其实相对的抹煞了一些电影的更深层次、更长远的价值。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会被人记住并不断重温。我永远爱举《肖申克的救赎》这个例子,当时在美国上映的票房是非常低的,但是通过长期的观看,后续的收入远远大于了当时票房的收入。
我们正好处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不光是说我们的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有些电影能记录当时时代的东西,我觉得有可能过十几年还会发展得更好。
《黄金时代》的探索
一部好的电影,精耕细作其实就是一种成功;至于后期的营销能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是第二个成功。首先你要完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艺术创作上要求去商业化,是按照艺术作品拍摄的,但在营销上我却要放大商业化,寄希望于能让更好的艺术作品面向市场
《21世纪》:回到《黄金时代》,因为我知道从写剧本、编剧历时时间很长,是一个很长的投入过程。你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样的?
覃宏:因为我做电影喜欢原创,《黄金时代》从我接手项目到今天上映,前后大约有三年多了,方方面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黄金时代》是讲述了那个大时代的背景,正因为此,我们的电影取得了一个很大的推动力,而萧红的作品确实很好看。不管怎么评价,那个时代是存在过的,我们不能忘记。
一部好的电影,精耕细作其实就是一种成功;至于后期的营销能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是第二个成功。首先你要完成第一个,你要真的拍出好电影,如果不是好电影你怎么去营销?你也许有可能取得了商业成功,但是你还欠缺着艺术成功。我第二次看《黄金时代》样片的时候,就跟导演许鞍华说,祝贺你完成了一部优秀的作品,这已经是第一步成功了--我说的意思就是一部好电影真的需要精耕细作,而不受太多的限制,比如时间上的限制。
也正因为坚持原创性,每部电影都要精耕细作,我的艺术电影出品就不可能产生特别大的量。因此,同时我会对合作的导演或者项目考虑进行梯字形布局,在一定周期内生产不同类型的艺术片和商业片。我其实特别希望商业片挣钱,这样可以和艺术片形成互补和平衡。
《黄金时代》在艺术创作上要求去商业化,是按照艺术作品拍摄的,但在营销上我却要放大商业化,寄希望于能让更好的艺术作品面向市场。艺术片就一定没有市场吗?观众就一定只看打打杀杀、嘻嘻哈哈的电影吗?我相信,中国电影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会让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都找到属于自身的大市场,而我们愿意做其中艺术电影市场的开拓者和领军者。
我是一个接受变化、欢迎创新的人,也接受时代带给你的东西,但同时我更坚定我所坚持的东西,比如对好内容的追求。
这次《黄金时代》的推广,我觉得也是考虑、接受了市场、环境、渠道等新变化,其实我们在制作上商业化,在营销上泛商业化。《黄金时代》在这个行业中,可以说真正的是把艺术片进行商业化营销的案例。以前的一些艺术片拍出来后拿了奖,而对如何让观众看到考虑的不足,推广上缺少精耕细作。
而《黄金时代》我们从整体策划、物料储备、营销方式等方面就按照商业片的模式去做,很多公司不花钱做海报的,我们花了,而且这个不是你想花就能花的,你得提前准备素材,花钱花对地方。当然区别商业片营销,我们还做了摄影展,做了系列跨界对话《黄金沙龙》,做了纪录片的制作和放映,还包括一些文化论坛,其实还是依托电影本体的艺术化而延伸出的独特手段和方式。因为本体艺术化的东西,我们还延伸出一些商业化的东西出来,来放大它。所以《黄金时代》从整个的制作到营销,包括电影本体,都是中国当下电影业的特殊案例。
你要是看了《黄金时代》你就知道了,这是一部多么另类的电影,我听了很多评价,这非常正常,因为这个东西太新了,整个是一部逆潮流而上的作品,也是一部检验我们的电影。我是坚持要做文艺片的,我一定要摸索出我们的经验和模式。而《黄金时代》不管是在文化圈、商业圈还是普通观众中,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关注,这已经是超越了常规的艺术片的营销效果了。
《21世纪》: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挖掘你所弘扬、坚持的影片的后续价值?比如说正在上映的《黄金时代》。
覃宏:如果是一部好电影,它自然会有其他的版权收入,一部好电影会不断地被人拿去观看,我觉得随着中国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优秀电影的版权都会有非常不错的未来。
还有一个版权买卖带来的收入。好电影在国际市场还是认同的,正如好莱坞电影对全世界的冲击,我觉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中国文化的发展,继而带来文化输出和对全球文化的冲击,中国电影应该就是其中领军的代表领域。
当然,现在华语不是世界主流语言,可你又怎么知道五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不是呢?正如世界各国、各个文明体的兴衰更替、潮起潮落一样,你又怎么知道中国未来的地位和表现不是当下的美国这样呢?
其实电影产业是中国整个三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体现,而文化恰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这是不能丢失的。我们小时候看过很多苏联电影,现在苏联电影很少了;再比如华语电影圈,台湾地区电影也从辉煌经历了一个低潮,现在开始慢慢起来。当然如果没有大陆市场的话,我都怀疑他们能不能重收失地,其实是因为华语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的重新复苏。台湾电影的断裂,部分因素也是面对好莱坞电影开放后一下子的冲击,没有任何保护。所以我觉得对民族电影产业的保护是应该的,比如法国也是这样做的。
电影业“战国时代”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电影行业的“战国时代”,现在这个行业吸引了很多新进入者,也面临着如新媒体这类创新与挑战,大家或在翘首观望,或者已经踏入
《21世纪》:我觉得,可能我们认为的某些艺术电影,随着中国社会人群代际的成熟,以及这些人群购买力的提高,这个细分市场的人群购买能力往往会是最高的。如果能把它们抓住,其实有可能比单纯的商业电影拼数量的市场性价比更好。
覃宏:对,其实我在营销上充分商业化,就是希望通过商业化的宣传,能吸引、抓住更多的观众了解、关注《黄金时代》。商业片和艺术片很容易区别,商业片是桥段,有一点点人物的人性变化,艺术电影一定是以人性变化来发展,推动影片的剧情脉络。我们在选择上会商业和艺术相结合,我们也在寻找一些宣传、推广素材,对人物的命运发生了很多影响的桥段,能更商业化的体现。
我相信,所有的电影人都想要做到名和利的双收。所谓的名,其实更看重所出品、导演影片的品质和口碑,而利则是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有可能是某些公司、某些人先去追求什么后去追求什么而已,在什么样的阶段有什么样的做法而已。我觉得有很多是已经成功的,我还不算成功的,但长远来看,我觉得是有一定的回报的。我也坚信中国观众,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一些自然分类的群体。
艺术片是一个公司的品牌,我们要自主出品一些优秀的影片,但也愿意跟人家合作,包括跟海外的合作。比如此前我们也投了法国的电影,最近要投一部美国的电影,(这些国际合作)有的是面对中国市场,有的更是面对全球市场。你必须要承认,有很多其他公司和同行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包括商业运作、金融体系、市场体系等等都需要去学习。
我始终是希望、相信自己的国家会更好,而且我现在感觉中国文化和中国电影在当下真的是处于一个黄金时代。
《21世纪》:你觉得这个黄金时代会延续多久?
覃宏:我们的基础太小了,所以我觉得会延续很多年。
我进这个行业的时候是2004年,到今天正好10年,当时全国票房才是9亿,现在一部电影都已经14亿了。当然现在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电影行业的“战国时代”,现在这个行业吸引了很多新进入者,也面临着如新媒体这类创新与挑战,大家或在翘首观望,或者已经踏入。但我相信,这对未来的中国电影无疑是一条发展壮大的繁荣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