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化作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014-10-18 07:00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了当前文化界存在的诸多负面现象,也为中国文化大战略转型点明了基本思路,这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意义。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了当前文化界存在的诸多负面现象,也为中国文化大战略转型点明了基本思路,这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意义。

一段时期以来,电视、电影等领域的不少文化产品脱离了基本生活,一味追求猎奇和俗艳,其现实性作品突出一些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问题,历史性作品以“戏说”和所谓“颠覆”为主,既加剧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婚姻与家庭的不稳定,影响年轻人的身心健康。也造成社会价值观的颠倒和扭曲,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导致社会基本维系纽带的涣散。

综观历史,那些能够传播广泛、流传久远的文艺作品,都是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永远只有严肃美好的文化作品才是传世之作,也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脍炙人口,不断地承传下去。也正是由于很多作品与现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完全背离了普通市民与农民的生活,对积极的变化展现不够,对当前存在的暂时性、局部性问题进行一些夸张化的渲染,又败坏了社会风气,民众受到这些作品浸染较久之后,也在逐渐地表达他们的不满,这些低俗的节目所引起的社会抗议和抵制也在增多。一些充满了颓废萎靡风格的作品在近年来也逐渐遭到大众的拒斥。

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是对当前文化界的重要叮嘱。一些文化工作者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割裂,认为只有低俗的作品才能赚得“眼球”,赢得“人气”,这是不对的。文化消费者的需求是广泛而多样化的,而且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文化需求也将朝向高端的方向发展,精神需求提升的民众不愿再过多受到那些不良作品的沾染,而是渴盼读到、看到高尚美好的作品,这个需求在不断扩大。所以,文化工作者转型既可以实现文化作品的社会效应,这同时也将看到作品在市场上的广受欢迎,看到其中的经济效益。

当前的新时代是对文化工作者的考验,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一时非常“卖座”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如果只是去迎合一些低端的欲望和需求,那么文化生产是不能长久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提高文化作品思想和内容的含金量,不是比谁更能挑战伦理与道德底线,谁更能“出位”,而是以民众提升的文化需求为目的,在质量上展开比拼,才能实现文化作品的差异化,呈现一种百花齐放,既竞争又有序的新局面,这将创造文化市场的新繁荣,也才有利于文化转型、文化出口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让中国在全世界都展现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编辑 衣鹏 张凡 申剑丽)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