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伊利股份(600887.SH)披露的三季报依旧光鲜亮丽,但基金们此前已争先恐后大肆减持。
10月28日,伊利股份(600887.SH)披露的三季报依旧光鲜亮丽,但基金们此前已争先恐后大肆减持。
当天,伊利股份发布的三季报成绩单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7.39亿元,同比增长14.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58亿元,同比增长41.44%。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2.8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1.27%。
然而,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预期并没能挽回部分基金的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尽管伊利股份仍旧坐稳了基金头号重仓股的交椅,但期末持股市值已出现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内,伊利股份遭遇基金大幅减持,累计期末持股从今年上半年的63398.43万股骤降至58660.30万股,减仓4738.13万股,对应期末减持流通市值高达15.19亿元。
二级市场上,机构竞相抛售也引发了踩踏行情。截至当天收盘,在上证指数强劲反弹的情况下,伊利股份股价却逆势下挫。截至终盘,公司股价报收23.58元,全天跌0.51%。
而且,这一收盘价也跌破了前期公司高管24.80元的增持价位。自今年三季度以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已逾一成,达11.22%。
不过,面对公司持续低迷的股价,研究员却一致力挺。
“趁今年股价还低,我们再次建议强力买入,股价迟早会回归基本面。”招商证券一位行业研究员如是说。
银河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董俊峰也放言,每一次下跌都是一次有利的买点。
业绩继续叫好
对于公司三季报,前述招商证券行业研究员直言超出市场预期:“公司三季报再次超市场预期,再次完全兑现我们的业绩预测。而且,出色的报表之外,公司更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让更多中层员工实现与股东的利益一致化,激励利润增长,对公司而言无疑是利好。”
“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是受益于公司产品结构升级,高端产品收入占比提升,以及公司去年三季度开始产品提价和原奶价格持续下降。” 陈嵩昆表示。
前述招商证券研究员表示,其实,今年年初以来的毛利率走势早已暗示了3、4季度的弹性空间。从第三季的毛利率和费用率看,公司借原奶价格下降做了些折扣,增加了费用,但所带来的销量提升效果显著。
“4季度已基本不用怀疑,仅仅需要实现收入增13.0%、净利率7.6%,即可实现我们全年预测。公司明年原料成本更低,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加之员工持股计划推出后销售增长和费用节省的动力更强,净利率继续上升无疑。”该研究员称。
基金减持为调仓?
有意思的是,对于公司三季报的出色表现,基金却不以为然。最新基金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基金重仓持股伊利股份的家数从今年中期的342家减少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51家,基金累计持股占公司流通A股的比例也从34.58%下降至19.50%,环比减仓逾四成。
对此,海通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高级分析师马浩博认为,近期公司股价低迷更多与一些持仓较高的机构更换基金经理有关,加之目前市场风格集中在中小市值股票,基金迫于排名压力卖出伊利。
此外,齐鲁证券分析师黄文婧表示,伊利股份近期下跌主要由市场情绪波动造成,一方面由于沪港通推出计划推迟,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负面传闻被放大,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以致股价下挫。
陈嵩昆则称,“从目前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看,伊利公司管理层稳定,前期董事被调查并未造成影响,公司各项经营正常进行。我们认为,公司股票近期下跌并非基本面因素,或为市场情绪过度宣泄导致。”
马浩博认为,实际上,伊利目前已是一家民营企业,并非国有企业。之前,公司高管通过股权激励全面持有公司股权,国有股占比不断降低,高管合计持股7%,董事长潘刚持有3%,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潘总平时对于公司运营干涉较少,更多在北京办公,伊利已经是一个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完善的公司,即便是个别高管变动也不会影响公司经营体系。”马浩博如是说。
申银万国分析师金凤表示,应该将伊利市场层面的因素和基本面的因素区分开。不可否认,悲观预期有可能会被非理性放大而引发踩踏效应。
董俊峰则强调,在龙头大白马相对估值水平位于底部的前提下,伊利仍是增量行情下的首推品种。董俊峰预计,2015年伊利的市场份额将从2008年的16%提升至20%左右,保守判断2023年将接近30%。
“目前,股价已低于7月底管理层增持的价格,由于管理层增持后6个月内不能进行反向卖出操作,公司股价已经处于相对安全边际。” 陈嵩昆表示。(编辑 陈昊旻)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