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萨”式经济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姜中介
2014-10-29 07:00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欧洲明星足球俱乐部皇家马德里球队(以下简称皇马)在西班牙“国家德比”3比1击败另一支明星球队巴塞罗那(以下简称巴萨)。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欧洲明星足球俱乐部皇家马德里球队(以下简称皇马)在西班牙“国家德比”3比1击败另一支明星球队巴塞罗那(以下简称巴萨)。

尽管在最近几年的交锋中,皇马面对巴萨胜迹频频,但往往要靠收缩防守和闪电战的偷袭才能全身而退。而这个周末的战局却大不同,皇马在场面上占据上风,让在欧洲足坛盛极一时的巴萨在防守端疲于奔命,为皇马打进反超一球的佩佩更是伸出十个手指来“羞辱”巴萨。

两支俱乐部都拥有当今世界足坛最炙手可热的球星,C罗与梅西更是“一时瑜亮”,根据德国《转会市场》的权威数据计算,在这场西班牙“国家德比”中,双方首发22名球员的总身价高达8.19亿英镑,

也就是说,从基本的人员配置、战术组合上看,巴萨出现这种全面性的“溃败”让人出乎意料,但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剖析则在情理之中。皇马奉行资本先行的交易模式,这在当今顶级足球俱乐部的经营中并不少见。相较之下,巴萨仍然坚持全产业链式的“系统培养,自主经营”。连曾坚持自主培养的曼联足球俱乐部在2012年成功登陆纽交所后也做出了模式的转变——如今曼联的主力阵容几乎全部为转会市场运作而来,利用俱乐部的豪门品牌效应,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频频发挥资本在转会市场中的作用,一个个破纪录的天价转会频频在皇马诞生。

在资本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今的世界足坛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结构。欧洲的中小型俱乐部以及南美、亚洲等足球产业化欠发达地区的俱乐部为欧洲豪门俱乐部源源不断的提供产品和半成品,而这些俱乐部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球员转会,其中荷兰的阿贾克斯、阿根廷的博卡青年等俱乐部更成为知名的“造星工厂”。

尽管巴萨也曾以天价签下伊布拉希莫维奇、苏亚雷斯等巨星,但真正支撑这家俱乐部的却是拉玛西亚青训体系。作为极少数仍然坚持在上游投入的豪门,巴萨的模式显得有些小众。

全产业链模式的成功让巴萨自成一派,当梅西、哈维、伊涅斯塔这些球员为一支俱乐部所效力时,就像同为搭载着ios系统的iphone、ipad一样产生“共鸣”,11个统一接口的产品共联让巴萨并不存在球员磨合的问题,水银泻地的配合让这支俱乐部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宇宙队”,以巴萨为班底的西班牙国家队也成为同时期的“世界霸主”。

但也正如ios系统无法与安卓系统互联一样,拉玛西亚出品的球员也少有与出身非拉玛西亚血统的球员兼容的现象。皮克在曼联时期曾一度无法进入一线队,而梅西依旧无法在国家队复制在俱乐部的成功。而在转会上,巴萨更是鲜有成功的案例,伊布拉希莫维奇始终在诺坎普找不到方向,如今来到巴黎圣日耳曼后则带着“小弟”实现对巴萨的“逆袭”,刚刚来到巴萨的苏亚雷斯尽管努力在球场上适应拉玛西亚风格,但到目前还没有进入状态。

换言之,巴萨还是要依赖着全产业链的布局,并不善于利用资本组合球员的巴萨将要长期忍受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周期性影响,如果上游供给运转良好,那么俱乐部将进入井喷状态,然而一旦供给断档,那么俱乐部成绩将会急速陷入低潮,巴萨在历史上一共夺得21次西甲联赛冠军,但在进入到足球产业化后,俱乐部大多数冠军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和2004年之后的时期。

作为巴萨的老对手,皇马则并不惧怕这种周期性影响,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皇马并不为过。通过选择合适的主教练(也就是职业经理人),再利用资本在转会市场上寻觅优秀球员实现团队重组是皇马最为擅长的。只要这个夺得十座欧冠奖杯的足坛豪门存在,俱乐部的经营者就不乏资本来源,通过闪躲腾挪的“资本游戏”来充实战斗力,毕竟欧洲的中小型俱乐部以及南美、亚洲等足球产业化欠发达地区的俱乐部已经培养出众多成品与半成品打着“待售”的标签,采购的能力要远远高于培养的能力。(编辑 董明洁 孙伶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