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海平 江苏报道
2014-11-04 11:48

“苏南地区的示范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区域联动突破原有被动切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简言之,改变过去依靠外资实现驱动发展的路径,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1月 4日上午,将上述消息转发江苏省内多位官员和学者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知,此消息并未在江苏范围内引发多大的震动。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在2013年5月初,国务院就批复了江苏省《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按照此前国务院批复“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文件表述,这是继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张江高新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中国在区域范围内施行的第五个国家级创新改革战略,也同样属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也已获批)

有参与过“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研究课题的学者在随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可能仅仅是换一个说法,或者说,是规避了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其实就是“现代化”。上述学者强调,原有国家战略在苏南地区的思路、任务和目标实质并未改变。

“率先小康、率先现代化”是江苏近10年来的发展口号,也写入党委和政府文件中。不过,“现代化”一词却在2013年夏天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

苏州下属昆山市,对照省定的“现代化指标”,原计划在2013年7月前后“率先”对外正式宣布进入“现代化”。但这一“对外宣布”后来并未实践。

随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事曾与昆山、苏州以及江苏省内多方询问,但得到了较为含糊的回应。在2013年度的江苏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一位省领导对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在征求意见时,曾有人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宣布现代化之后,做什么?特别是,一些非经济杠杠的指标如何科学设立并解释其中的指标高低。

按照本次国务院的批复,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是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其中,示范区包含苏南五市,由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的8个国家高新区和(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共同构成,将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型经济,强化资源共享和联动发展。

有江苏省内观察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次新批复的示范区最直接的变化是缩小了“地理范围”,由原来的5个相对独立的省辖市“统一”缩小成了各自有共同含义的“高新区”,更加符合当下发展的实际。

实际上,“高新区”是由科技部主导的不同于其他“开发区”的一种园区经济发展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即使是2013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并未在文件中赋予某种特殊政策,而地区在实践中也没有较大自主出台的创新型政策,“也就是说,当时没有具体的、有区别和有特色的政策措施,只是一种原则上的表述。”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国务院对苏南示范区的批复提出的要求是,建设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国务院明确,苏南示范区可参照中关村的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亦有学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对苏南示范区而言,无论是之前的“现代化示范区”或“如今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其探索的目标:“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整合区域优势要素,构建大范围、跨区域管理的区域分工和发展模式,塑造国内价值链”,没有改变,而这也是苏南示范区不同于国家其他示范区的根本所在。

“苏南地区的示范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区域联动突破原有被动切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简言之,改变过去依靠外资实现驱动发展的路径,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编辑:肖欣欣)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