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安徽桐城“六尺巷”。这一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古迹为何引起注视?源于11月15日,也就是上周六,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低调造访此地。文章称,“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

11月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安徽桐城“六尺巷”。
这一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古迹为何引起注视?源于11月15日,也就是上周六,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低调造访此地。
文章称,“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文章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王岐山此次安庆之行颇为低调,从当地群众现场拍摄的照片显示,陪同王岐山此行的还有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等。
而至于专门造访六尺巷背后的玄机,有当地官员猜测是通过六尺巷释放信号:让人三尺又何妨?告诫党内干部,为官当知进退。
(编辑:肖欣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