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4年上映的最后一部好莱坞大片,同时也是华谊兄弟(300027.SZ)参与投资并发行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狂怒》尚未面世就吸引了外界诸多关注。
作为2014年上映的最后一部好莱坞大片,同时也是华谊兄弟(300027.SZ)参与投资并发行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狂怒》尚未面世就吸引了外界诸多关注。
这部由美国著名电影明星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战争剧,由华谊兄弟与美国电影制片公司QED共同投资,影片总投资高达7500万美元。QED是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之一,曾推出过《第九区》、《纽约,我爱你》等著名电影。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华谊兄弟作为重要投资方,但《狂怒》依然以进口片的身份登陆中国电影市场。华谊兄弟公共事务部的一位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确认说:“《狂怒》并没有成为中美合拍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美合拍”成为了中国电影界里如同赶时髦一般的关键词,尽管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所谓的合拍合作中,中方往往成为了“打酱油”的一方。
今年5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教授斯坦利·罗森在对媒体谈及中美电影合作时曾表示:“好莱坞现在的态度,中国人投资让他们拍电影,他们很开心,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是傻钱;如果中国人提出要和美国人一起拍电影,他们就要想一想了。”
盘点这几年中,冠以中美合拍、中美合作名义的电影不胜枚举,如《环形使者》、《X战警逆转未来》、《007大破天幕杀机》、《变形金刚4》、《钢铁侠3》、《生化危机5》、《云图》等一大批影片悉数登场,但这其中除了《变形金刚4》能被称之为真正官方意义上的中美合拍片外,其他最多只能算作中美合作,或是具有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
中国元素=中国好票房?
根据华谊兄弟方面提供的数据,截止到12月8日,《狂怒》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只获得了1.08亿元,这一成绩比《变形金刚4》在中国大陆狂揽近20亿元的纪录相去甚远。
《狂怒》此次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失利几乎已成定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相关院线渠道获悉,全国二十大城市影院目前排片中,《狂怒》的排片场次已压缩到700场以内,排片率仅有3.3%,且呈每日递减趋势。
一些院线经理将《狂怒》的票房受挫原因归结为故事题材。尽管主演布拉德·皮特个人票房号召力强大,能够为《狂怒》锁定一些票房,但是由于很多国内观众对以二战题材为背景的电影故事充满陌生感,因此很难指望会获得巨大票房反响。
这一分析或许存在一定的道理。《狂怒》描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身经百战的陆军中士(布拉德·皮特饰演)带领几名坦克手共同执行一项死亡任务的故事。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变形金刚4》,这部在今年创下中国历史最好票房成绩的好莱坞巨制,从一开始就锁定了包括中国资本、中国演员、中国外景在内的诸多中国元素。
严格意义上讲,《变形金刚4》是首部由中国制片团队深度参与的好莱坞顶级巨制。1905电影网不仅以5000万美元左右的投资参与到了影片制作当中,还全程负责了电影在华拍摄的所有工作,在北京、香港、重庆、天津、广州等多地进行取景,全片1/3的戏份发生在中国,并由李冰冰出任片中主要角色,这些都是其他的好莱坞影片所不曾做到的。
在这方面,华谊兄弟显然更像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在与美国QED电影公司的合作中,华谊兄弟并没有对影片制作、剧本以及演员的提名进行任何的参与和建议。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曾表示,《狂怒》是华谊与QED电影公司战略合作的首部电影,未来华谊还将与QED共同投资开发更多具有国际市场的好莱坞制作,这也是华谊兄弟专注本土放眼国际战略的深化发展。
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认为,中国在与好莱坞的合作中,资本合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想要在内容创作开发方面达成共识,双方仍需要经历漫长的磨合与摸索阶段。
合拍片浪潮与壁垒
近年来中美电影的双边合作尽管开展得风风火火,但能被计入官方意义上的中美合拍片却屈指可数:2013年上映的《云图》中,周迅只饰演了分剧情中的一个次要角色;《环形使者》中,与布鲁斯威利斯搭戏的许晴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范冰冰与王学圻仅仅像是“打酱油”式地出现在了《钢铁侠3》几个不痛不痒的镜头里……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曾在今年评价目前的中美合拍片状况时表示:“请几个中国演员在美国电影里演几个非主要角色,这只能说是点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呈现。中美合拍片所呈现的故事,应该是两边都有的故事。中美合拍片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中美两国文化元素呈现比例的拿捏和把握,原则上应该是各自大约一半。如果某一方元素很少,按我们网民的话说,那是在‘打酱油’。”
根据电影总局的规定,中美合拍片经官方认定后,可以享受国产影片待遇,按照发行方43%的比例与院线进行分账,而不用按照进口片25%的分账比例。同时中美合拍片可以免受进口片数量规定的限制。目前进口影片每年数量最多不超过34部,在7、8月份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不允许进口片放映,一旦视为合拍片就可以避开这些市场壁垒,对崇尚商业利益的好莱坞而言,其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
对于中美合拍片难以成行的原因,彭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全球的电影工业中只有好莱坞的电影是面向全球市场,这让好莱坞在与中国电影公司合作时慎之又慎。尽管他们眼馋中国市场,但同时也害怕过多中国元素会让影片在欧洲、日韩等其他国际市场面临票房风险。”
据悉,官方意义上的中美合拍片首先需获得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立项,审读剧本则是重要内容,一个剧本起码有三个人来看,涉及色情、暴力、宗教问题,伤害第三国感情的这些情节一律会被删改。
除了剧本,还有一些硬指标:双方共同投资,投资低的一方不能低于20%;共同创作,这个故事要跟中国“有机地相关”。只有很少一部分内容在中国拍摄是不够的,需要中国演员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好莱坞总会倾向于在影片增添中国元素,但又拒绝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中美合拍片。
当然,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的盘子还在不断扩大。据电影总局的预测,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有望达到270亿元人民币以上,实现近30%的增长。而中国市场的潜力,其实正是吸引好莱坞合作的最大动力。派拉蒙之所以选择与中国合作,正是由于《变形金刚3》此前在中国获得了近11亿元人民币的超预期票房,中国成为该系列最大的海外市场。(编辑 杨颢)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