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即本版上周发表的《同时申请86所大学:美国的“高考学霸”与大学录取悖论》)所述,美国大学没有“统一招...
如前文(即本版上周发表的《同时申请86所大学:美国的“高考学霸”与大学录取悖论》)所述,美国大学没有“统一招生”,各校各行其是。日益强烈的名校入学竞争,导致同时申请许多大学并且也被多所学校重复录取的“高考学霸”。这些获得多重录取的考生最终“花落谁家”,又成为名校排名竞争的重要指标——录取生到校率。
换言之,美国大学尤其名牌大学招生,是个类似当年马援对尚未坐稳天下的汉光武帝所说的“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过程:非但每个大学要决定招收哪些学生,同时每个学生也要决定上哪一所大学。
“提前申请过程”
美国大学应付多重申请、提升到校率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运用提前申请过程,这也是最接近中国“第一志愿”的事项。相对于每年年底截止的“正常申请”,美国高校盛行10月开始、12月揭晓的两种提前入学申请过程:录取后没有入学义务的“提前行动Early Action (EA)”,和录取后必须入学的“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 (ED)”。
提前申请其实是校方增加到校率的有力工具:绝大多数提前申请都有“只准提前申请一家(single choice)”的规定,至少在提前申请阶段有效地限制了多重申请现象。另外除了哈佛等少数名校实行EA,大多数学校的提前申请都是带有强制到校条件的ED,说白了就是考生在申请时,先得签署一旦被录取必须就读的“卖身契”。这样一来,提前录取的新生部分便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到校率。
近年来,在名牌大学带领下,美国掀起不小的“高校招生改革”浪潮,名义上是增加招生过程的公平性,尤其是保证名校大门对社会经济条件低下的贫民和少数民族(主要是黑人和拉美裔)开放。但是仔细分析之下,在这些漂亮的道德高调之后,隐藏了越来越剧烈的入学竞争和排名竞争。
例如对SAT和ACT这些标准化“高考”的双重批评:偏袒有钱人的“高复”工业和考试本身的“文化偏差”,于是一些追求“政治正确”的大学,开始将SAT成绩作为申请入学时可有可无的选项,表面上是件顾及下层贫穷学生的大功德。但是《纽约时报》无情揭破这一做法有提升录取新生SAT平均成绩,从而惠及学校排名的“额外动机”。
2006年秋,哈佛大学率先宣布:从2008-2009学年入学起,取消该校实行多年的“提前行动”申请。公开理由是相对正常入学申请者而言,提前入学申请的高中毕业生大多家境良好,并且具有贫穷和父母教育水准低下的学生不备的社会信息资源,因此代表不公平的社会竞争,再说白了简直就是“偷跑”。而取消提前入学申请,可以使得所有申请者都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哈佛的决定宣布之后,的确引起不少“政治正确”的掌声,例如《洛杉矶时报》的社论在赞扬之余,呼吁其他大学群起仿效哈佛的高尚决定。
哈佛大学的动机真的如此高尚纯洁吗?
哈佛宣布取消提前入学申请过程之后,《纽约时报》的评论和讨论,不久便揭露了到校率是哈佛大学的传统强项,平均100个录取生中有近80名到校,所以哈佛一直不要求提前申请人签署“卖身契”。从这一角度,哈佛大学领头取消“第一志愿”,迫使其他学校效法,实在是以自己的“上马”,来压制其他大学的“中马”和“下马”。
《纽约时报》因此刊登了美国教育学者的详尽调查数据,列举了如果100名高中毕业生同时被甲校和乙校录取,多少人最后分别到甲校和乙校报到的详细比分。这相当于在中国中学生中调查:假设100个考生被清华和北大同时录取,最后两校各有多少学生报到?
按照这些PK比分,排在第二还是耶鲁大学,与哈佛“对决”的比分是35比65,即100名被耶鲁和哈佛同时录取的学生中,最终有35名会上耶鲁。普林斯顿对哈佛是25比75。像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与哈佛对决的比分竟然只有9比91。加州伯克莱大学更惨,以2比98的悬殊比分败于哈佛。
如前所述,“提前决定”录取生的到校率是百分之百,而统计数据表明“提前行动”录取生的到校率也非常高,所以名校通过提前录取招收的人数往往接近总数的一半(例如2005年哈佛总共录取2102人,其中“提前行动”892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到校率。并且由于提前录取通知在年底正常申请截止期之前到达,因而极大地减少了尖子生同时申请多所大学的数量。例如小儿当年在12月14日傍晚收到哈佛提前录取电邮之后,就只在年底再申请了耶鲁和普林斯顿两校。取消提前申请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尖子生同时申请的大学数目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各校的平均到校率。
总之,大量数据表明哈佛大学实际是美国唯一不必担心到校率的名校,无怪会率先取消旨在提升到校率的“第一志愿”。而常春藤名校中只有普林斯顿大学不情不愿地跟进,说明对其他大部分学校而言,哈佛大学的道德高调,有如东风射马耳。果不其然,形单影只地实行没几年,在抢夺优秀生源的竞争下,哈佛大学被迫在2011年恢复了提前录取,结束了这场“政治正确”实验。
战略性录取
在到校率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学校也有高招,而不会“束手待毙”。除了前文提到的招生办“间谍战”,另一个“阴招” 是“战略性录取”。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的隐蔽方法很少见于公开报道,前几年,哈佛学者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几所顶尖大学的招生数据作了详尽的量化分析,第一次以确凿证据证明其存在。
一言以蔽之,“战略性录取(strategic admissions)”是在保证录取质量的前提下,避免录取多半会去声望更高的其他名校就读的考生。这一现象的存在,可以从图1展示的平均录取概率与申请者SAT考分关系曲线看出。
不管美国名校如何强调“个人素质”,“高考”分数一般还是录取决定的最重要标准:分数越高,录取机会越大。仔细观察图1,就可以看到在麻州理工和哈佛,这一规律相当清楚:录取概率与SAT考分始终保持同时上升关系。但是对耶鲁和普林斯顿,在SAT考分大约93%到98%区段,考分增加时,录取概率反而下降,普林斯顿的例子尤其明显。这是两校采取“战略性录取”的铁证。
这里的道理,是这一区段的考生很可能也被哈佛录取,由表1介绍的名校之间的PK数据,耶鲁和普林斯顿很难在到校率上与哈佛竞争同一录取生,所以两校扬长避短,有意降低了这一区段的录取率。
除了“战略性录取”,图1也显示SAT满分(100%)的状元在麻州理工有近50%的录取率,在耶鲁和普林斯顿也有近40%的胜算,可是在哈佛却只有20%的录取希望。换言之,哈佛把80%的SAT状元拒之门外。最后补充说明一下:上述图表依据的是数年之前的数据,近年的录取率更是每况愈下。(编辑 李二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