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权改革分三步:第一步是集体林权改革,自2008年已经开始实施;第二步是国有林场改革;第三步国有林区改革。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等7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极可能聚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改革或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特别报道
我国林权改革分三步:第一步是集体林权改革,自2008年已经开始实施;第二步是国有林场改革;第三步国有林区改革。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等7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极可能聚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改革或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5年初,关于林业改革即将迈出实质步伐的消息,立即引发了重庆林业大户张财信的密切关注。
他关心的首先是融资问题。自从承包林地近10年来,其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尽管多方拜托朋友打听、办理有关林权抵押贷款,却始终依靠个人投入和民间借贷生存,每年的产出只够资金利息。
“我还在经营林场,流转总面积2000多亩,算个林业大户。”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现在农商行仍然不接受林权作为抵押物,我把房子抵押给了他。”
“已经投入300多万元,欠债100多万元。”是他对自己参与林改流转并投资林业十年的阶段性总结。
据2015年1月12日的《经济参考报》报道,我国将在2015年针对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出台一系列文件,并修改和修订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一轮改革包括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的体制机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大方面,具体包括形成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金融机构债务初步解决方案,以及启动林业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等重要措施。
筚路蓝缕:林地投资之艰
张财信是一个非典型林农,前几年媒体集中报道林改、寻找林地流转大户时,诸多腰缠万贯的“山大王”见诸报端。但南川林业局一位老职员悄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推选出的流转大户,富者没有代表性,张财信的林场才应该是典型,有多少政策用多少政策,不会绞尽脑汁多砍树多卖钱。但是由于他固执、爱提意见,“没人愿意举荐他”。
张现在拥有的林场原本是合溪镇石人林场,属于社有集体林场。当地林业部门介绍,由于社里没钱投入,经营状况不好,一度连林场看护费都付不出来。1994年以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刘和平、赖兴云、周亚林三人经营,经营期限40年。
1998年洪灾之后,国家在启动“天保工程”禁伐天然林的同时,也压缩商品林的砍伐量。2005年,三人将石人林场转让给张财信经营。此前2004年,张已受让草坝村二社倒流水、鸽子坪林地,他手中流转集体林地的总面积达到2000多亩。
“在我承包经营前,此地交通相当不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力投资太大,木材采伐搬运到公路上卖的钱除去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所剩无几。”张财信认为,因为林场设施投入不足,经营成本高,前届承包者才把经营权转让给了他。
于是,在《林权证》办理完成后,张财信第一时间考虑公路建设。为了便于施工,张在合溪镇一个叫“夜火丫”的居民点租房,用一台自己改装的180度旋转的轮式挖掘机开挖路基。
“凡是气候条件允许的时候,不分白天和晚上,夜以继日,实在疲倦才休息,饭和挖掘机烧的柴油都是我父亲给我送到工地上去。在我吃饭的时候父亲就给挖机加油,挖机不能胜任的工作才请当地农民施工。”由于在悬崖峭壁作业,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张财信才平整了一公里的公路路基,汽车勉强能在天气好的时候通行。
由于工作量太大,张财信自己改装的挖掘机坏了,无法维修。他贷款50多万元,买了一台好一点的履带式挖掘机,继续维修公路。
2008年,合溪政府扶贫办一位负责人带给张财信一个消息:草坝村明年有8万元的扶贫资金,打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张财信提出揽下这业务,修一下林场跟草坝村共用的公路。
“扶贫办怕我接了工程后费用不够,再去找他们要钱,他们又没有资金渠道,就要求特别注明:实际资金远远不足,由于乙方(张财信)需要共同使用公路,愿意自己补贴不足的部分。”张财信一口答应了,“合同签订后,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高标准建设,想为以后发展旅游业打下基础。”
道路两年后才完工。时间拖延了,费用增加了,工资也涨价了,完工后严重亏本。出于资金压力,张财信不得不变卖挖掘机。但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到现在十年来,我累计投入现金两百多万元,加上一家人的付出,总投入应该超过300万元,换来了从合溪镇到林场畅通无阻的交通,我林地里十几公里的林区公路以及在倒流水(地名)的全部机械设备和一些基础设施,能把采伐的树木顺利运输出去。”
早年间,张为了致富,建过沼气池,倒卖过土产蔬果,学过医办过诊所,开过建材厂,还成功申请过汽车方面的专利,在自行车、摩托车、有线电话、手机、运输汽车、电脑等消费上,他也先其他农民一步。不过,在流传林地之后,面对林业投资,他的资金也是捉襟见肘。
张财信回忆称,最初林场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工作房,为节约成本,他安排工人们把一个山洞改造成工作房,方便雨天继续作业,后因下雨天洞顶会滴水,还是就住到山寨里。直到2012年资金稍微宽裕后,他们才开建了一处像样的房屋。
年度限额:伐木经济账
在修路期间,为了便于管理自己的林地,结合防火通道、集材便道、引水渠道、拦山堰等多种功能,张财信在自己承包的林地里砍伐出售了一些木材,“但是,远远不够开支,全部靠借贷维持”。
“从2005年修路时就开始伐木,由于公路网没有成型,量不大。”在2013年之前,张财信总计伐木赚得60多万元。“2013年指标约1000立方米蓄积,后来在林场里建防火阻隔带,增加约700立方米蓄积,按照60%的出材率计算,约1000多立方米材积,实际完成800立方米材积。”张财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年他实现伐木利润约32万元。
“2014年没有采伐指标,只是把2013年没有完成的约200立方米材积完成了,赚了8万元。”张财信称,“在老指标没有完成之前,不会给新指标。2014年由于气候多雨,运输不利,当年10月以后才把2013年的指标完成。林业局说已经没有机动指标了,需要自己与合溪镇林业站联系协调,我最后得到的答复是政府指标不够用,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张财信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算了一笔账,未来5年,每年约有1000立方米蓄积可以采伐,有600立方米材积可以出售,以每立方米盈利400元计算,约24万元。但他的这份“个人发展规划”,能否得到林业局的认可,他不能保证。“指标是下放到乡镇级镇林业站的,与地方官员协调成本太高。”他说。
林资发[2003]244号文件规定,按照合理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依法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人工商品林,其年森林采伐限额根据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合理年森林采伐量制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人工商品林,其经营单位或个人可以单独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
这“一定规模”的标准,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张财信称,重庆规定1000亩以上就算“一定规模”,也就是说大政策是支持的,但基层不一定执行。在流程上,采伐木头前要写申请,到当地林业站签字,盖章,拿到林业局审批,批准后请有资质的结构做作业设计资料,再审批,交费,办理采伐证,采伐后办理运输手续。
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执行“年度限额”,且一定五年,不能跨年度调剂使用,很少考虑到市场的变化和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当木材价格较好时,可采资源因受限额指标制约而不能采,木材价格较低时,经营者又不愿采,无形中降低了经营森林的效益。
另外,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小径材价格的上涨。现实中,大多数林木所有者愿意培育小径材,一般都希望提前采伐林木,而用材林的主伐年龄又受到政策的制约,经营者不能按经营目标采伐利用。
资金难题:
林权抵押融资受限
张财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从承包林地后一直都在关注相关政策,因为近10年,一直资金短缺。多方拜托朋友打听、办理有关林权抵押贷款的事,到现在都没有贷到款,都是依靠民间借贷生存,每年的产出只够资金利息,新的投资需要重新举债。
在集体林面积比较大的重庆南川区,有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和产权交易服务项目,明确林权抵押贷款登记、评估程序,确定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抵押物的登记上,贷款人提供的抵押林权,必须经区林业要素市场管理中心登记备案。同时,加强抵押物即林木的执法管理。但如贷款人由于经营不善造成不能如期还款时,由林权人或贷款人向银行和林业局提出申请,可以优先安排部分采伐指标,也可以公开拍卖,将抵押物处置变现后偿还贷款。
而张财信透露称,银行方面向他表示,虽然政府有文件,“但是不能执行”。
林权抵押融资受限,投资开发速度也就受限。张财信表示:“有人觉得我的投资力度不大,这个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实力有限。”他反问道,“在十年前,除了我以外,又有谁愿意放弃自己平静的生活,到倒流水这个地方来打拼呢?”
“也有人很气愤,说我承包林地后,只是把木料卖掉了,没有投资。”张财信强调,如果比较其在交通设施上的投资,卖木头的钱“不值一提”。
张经营林场的理念也与其他人不同,“现在经营山林一定不能用传统的办法,不能完全靠人工,因为村里已经没有多少劳动力了,要靠机械、靠深加工、靠多种经营。现在我的开发计划还没完全实现,不过我赚多少钱,就会往里面投多少钱,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现如今,关于林权抵押贷款逐渐破冰的消息,正从越来越多的地方传来。比如,截至2014年底,甘肃全省13个市州78个县区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达33亿元以上;广东省15个地级以上市均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金额已超过130亿元,尚存余额46.52亿元;随着林权改革的深入,浙江丽水市“新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4.7亿元,累计突破100个亿,达到116.12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份额,居全国第一”,盘活的2100万亩山林释放出惊人的改革红利。(编辑 王洁)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