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明亮数据的幽暗之处

2015-03-13 07:00

世代如落叶,国家竞争过程中,经济赶超游戏此起彼伏,从前的中国,再到现在的印度,都是如此。

世代如落叶,国家竞争过程中,经济赶超游戏此起彼伏,从前的中国,再到现在的印度,都是如此。

根据最近印度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在今年2月调整之后,印度未来经济增长可能达到两位数字,在即将到来的2015到2016财政年度,有望超过8%(印度的财政年度是4月为期限)。国际社会常把中国和印度相互参照,而中国“两会”期间宣布2015经济增长目标是“7%左右”,那么从官方口径来看,中国印度对未来增长所设定的目标,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有趣的是,国际社会对于印度在2014年超过7%的经济增长率的准确性,却表达了不同意见。毕竟,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部门的数据的交叉印证中,存在不一致情况。宏观经济传统由所谓“三驾马车”组成,也就是投资、出口、消费组成,总支出对应总需求,其总和也被认为就是经济总量。但是目前来看,有投资者指出,印度经济的各部分数据加起来,并不完全与总量相匹配。经济数据的准确度至关重要,但宏观经济数据从统计到呈现,都存在滞后性。也正因此,印度数据造假不太可能,其数据之间各种小问题,也许更多是属于统计工作的疏忽,这一结果令人想到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言,“我宁愿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I would rather vague right, nor the exact error)。具体到印度的GDP,其总体增长趋势或许可以信任,只是可能数据精确度有待提高。

回头来看,印度增长靠什么?短期而言,印度希望依赖印度制造。印度财政部对于本国经济向好的预测,是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世界经济有所好转,二是印度对有所好转的世界经济增加出口。但是,这个判断存在过于乐观的可能,因为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和繁荣的前景还没有完全确定,欧洲和日本的情况则是继续深陷通缩,中国也面临增长放缓的情况。在全球量化宽松之下,发达国家货币竞相贬值,这对于追求出口的国家而言并不是好消息。去年上任的印度总理莫迪正在推行“印度制造”的计划,其目标之一就是对抗中国制造,但是目前印度的繁琐法规以及落后基础设施,使得印度制造在短期之内,不可能获得那么强的竞争力。

上述分析是基于短期分析,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印度经济仍具有可观之处。原因也许并不在于印度有什么特别新招,而是在于经济体之间的彼此追赶,其实并不是那么神奇,往往是只要采取了大体正确的政策,就可以较轻松的实现,而正确的政策就是消除各类束缚经济的因素。很多分析人士看好印度,不是因为印度或者印度政府多么神奇,恰恰是因为印度的落后状况决定了其未来追赶的不可避免性。无论基础设施还是制造业,印度作为后来者,都可以从领先者直接“拷贝”学习,只要政治经济不出现重大动荡,这一学习过程并不需要费太多的力气,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后发优势”。

过去的印度被视为贫困,今天也不例外,中国GDP在2014突破10万亿美元,这是印度的5倍,而印度的人居收入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目前约为美国的3%,中国的约22%,这说明印度经济与中国的距离依旧比较遥远,更不用说美国了。但这也决定了印度人均收入在达到美国五分之一之前,仍旧有极大的追赶空间——换言之,在未来二十年印度保持8%的追赶速度,或许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很符合情理。但当然,作为我们的邻居,印度的快速增长不是对中国的威胁,而是中国的机会。(编辑 刘波)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