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欧美电影男女主角开车在地下管道里狂奔的镜头,都会情不自禁惊叹一声。宽阔宏伟,宛如地下城市。后来翻资料...

每次看欧美电影男女主角开车在地下管道里狂奔的镜头,都会情不自禁惊叹一声。宽阔宏伟,宛如地下城市。
后来翻资料,说约瑟夫·巴瑟杰设计的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1859年正式动工,1865年完工,全程达到2000公里,居然只用了6年时间,速度堪比外星人。但我估计,巴瑟杰是充分利用了伦敦的内河,否则当年不可能建这么快。
虽然古罗马2500多年前修建的排水系统,现在的罗马还在用,但绝大多数大都市的地下水系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巴黎2347公里的地下水道,用了126年的时间才建成。而伦敦又分别在2007年和2011年重启了两条各为35公里和约40公里的深层排水隧道的建设,计划在2020年完工,总预算超过53亿英镑。
虽然北宋时期修建的福寿沟,900多年后的赣州人民还在使用,但这样精密巧妙的地下设施,留存下来的已极为罕见。普遍现象是,近20年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早已让地下水道不堪重负。于是,每当暴雨来袭,城市主干道也要变成一片泽国,舆论骂声如雷。
需要重建的,不仅是地下水道,而是以地下水道为代表的城市地下管网。有朋友也许会奇怪,现在又不是雨季,你为何谈起了地下管网的重建?
原因是,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了李克强总理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又读了一遍,有两处文字格外引起了我的兴趣。它们是:启动实施城市地下管网等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我们的记者在报道全国两会时写道:从2013年起,“气十条”就已经带来了1.7万亿的投资;即将出台的“水十条”预计将在全国范围拉动2万亿的投资规模;今年年底有望出台的“土十条”则将为土壤修复治理产业吸引约10万亿的投资。
很显然,环保治理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个投资活动。而地下管网的重建,尤其是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应该是环保治理的重点之一。事实上,对城市地下管网的更新改造工程,中央政府极为重视。
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同时提出在36个大中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
随后,在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发布通知,中央财政支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我个人理解,这个文件主要是支持城市给排水工程的改造。
今年1月13日,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通知,将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5亿元,省会城市每年4亿元,其他城市每年3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供水、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管线集中铺设,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毫无疑问,它远远超越了地下给排水道的范畴,规模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
我个人建议,可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看作是环保产业的一部分,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当然,中央财政也应加大补贴的力度,至少要与保障房的补贴看齐。地铁每公里造价达4.5-5亿元,地下管廊的深度与地铁相若(东京、巴黎的地下排水管道深达50-60米),造价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前述伦敦最新启动的排水隧道工程,造价约合每公里7000万英镑)。粗略估计,在36个试点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工期内,平均每个城市补贴10亿元应不算高。
即使中央财政补贴提高一倍,也远不足以解决地下综合管廊的资金来源问题。所以,上述几个文件均提到了PPP模式,也就是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现在的民间资本还是比较雄厚的,但想让这部分资本参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就必须给予恰当的回报。
我的建议是,从污水处理费单独划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的投资收益。单位和家庭缴纳污水处理费,就类似于汽车交高速公路通行费,现金流均相当稳定。只不过前者是按用水量收取,后者按通行次数收取。
根据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的通知,设市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吨应调整至居民不低于0.95元,非居民不低于1.4元。正在进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的城市,应根据总投资和建设工期测算出合理的回报率,再调整其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由于这种收益十分稳定,应该能吸引到足够的社会资本。
在我看来,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这样的项目,投资量巨大,社会效益显著,是既可拉动经济增长、又惠及民生的支柱产业,你还能到哪里找到比它更好的工程?市长们应该不遗余力地争抢才对,除非你啥事也不想干。(编辑 文静 徐炜旋)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