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财政部长盖特纳近日对媒体表示,另一场金融危机仍有爆发的可能,但假如爆发,美国在2008年危机之后实施的结构性改革可减缓其冲击。他还说,要避免危机破坏民众生活,央行和政府必须介入,冒市场所不敢冒的风险。
美国前财政部长盖特纳近日对媒体表示,另一场金融危机仍有爆发的可能,但假如爆发,美国在2008年危机之后实施的结构性改革可减缓其冲击。他还说,要避免危机破坏民众生活,央行和政府必须介入,冒市场所不敢冒的风险。
盖特纳一直在努力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今天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贝尔斯登公司倒闭已有七年多,大家依然在连篇累牍地讨论“雷曼事件”甚至各种“雷曼时刻”,贝尔斯登则少有人问津。但其实,比起雷曼兄弟,贝尔斯登更符合金融危机的当下隐喻——戛然而止,无人怀念。但在盖特纳的新书《压力测试》中,他花了不少篇幅回顾了这段历史,并给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新思考。
首先,贝尔斯登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金融机构,规模不到摩根大通的四分之一,这并不符合最近流行的“大到不能倒”的论调。但是贝尔斯登倒闭可能引发的风险却是大概率事件。盖特纳认为,贝尔斯登事件暴露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如此小的金融机构也有大的破坏性,而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接盘,则表明金融机构大也有大的好处。
其次,救助贝尔斯登并不仅仅是摩根大通的意志,其实是美联储站在背后。谈起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低价收购,亲自促成此事的盖特纳感叹一声:“贝尔斯登的一幕是联储的一个转折点,很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处于安全区内的行业银行和安全区外的其他公司之间有一条界线,这条界线现在被打破了。”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中央银行在危机之中可以走多远?金融危机中,美联储的行动不仅引发对美联储选择性救助的争议(为何救贝尔斯登但不救雷曼?),也引发了一个大众非常敏感的问题:对于冒险的金融机构,仅仅因为有系统性风险,就应该无限制救助么?
事实上,这些问题至今仍旧没有答案。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的规模比起过去不是变小而是变大了,银行家恢复了对政治的影响力,甚至在公众看来,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果实也是被小部分人拿走了,并没有惠及更大多数。金融系统在追逐效率,但是这种效率往往并不意味着公平,随着不平等成为21世纪新的关键词,民众的不满也必须得到回应。
不过这主要是从大众的角度考虑,而从华尔街的角度考虑,情况或许又有所不同。昔日天价奖金无端缩水,银行家几乎变成过街老鼠,毕生职业追求也受到唾弃,令华尔街苦恼。而且即使对他们而言,政府注资救助行为也未必值得欢迎,相反,这有时甚至被视为对私人公司的干涉。政府救助贝尔斯登虽然当时引发很多公众愤慨,但后来的成交价比当时交易价格低了94%,公司也荡然无存,导致股东日后甚至起诉政府——这是另一个视角的金融危机。
大众与华尔街,谁更正确一点?或许历史需要一点折中主义。从这个意义而言,贝尔斯登的教训并不比雷曼更少,把这两个“救”与“不救”的案例结合,才能更好地反思金融危机。(编辑 刘波)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