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央公园马车说再见

2015-05-16 07:00

坐马车一直是纽约中央公园深受欢迎的游览项目。在曾经的热门美剧《欲望都市》中,男主角Mr. Big即将从纽约搬往纳帕谷的前夜,女主角Carrie特意选择了在中央公园共乘马车这一最经典的纽约情境,作为让他向这个城市道别的方式。

坐马车一直是纽约中央公园深受欢迎的游览项目。在曾经的热门美剧《欲望都市》中,男主角Mr. Big即将从纽约搬往纳帕谷的前夜,女主角Carrie特意选择了在中央公园共乘马车这一最经典的纽约情境,作为让他向这个城市道别的方式。

还没实现“在中央公园与爱人共坐马车”这个浪漫愿望的人可要抓紧最后的机会了。因为动物保护组织抗议“马车游”项目对马匹造成伤害,根据纽约市议会交通委员会的提案,中央公园将在2016年6月前淘汰马车,并用以可替代能源发动的老爷车取代之。

“马车游”怎么就会对马匹造成伤害,甚至被上升到“对马匹的非人道虐待”的高度呢?也许有人会觉得难以理解。在环保人士的诉状中至少包含了以下几条理由:炎热的夏天城市路面的沥青温度很高,很不适合马的铁掌;曼哈顿的马跑得离城市公交车、的士太近了,马匹“过着鼻子贴着尾气管的日子”,有罹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马匹每周工作七天相当劳累,这样高的工作强度会直接导致马蹄受伤,因此马匹的淘汰率相当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份长达14页的提案不仅规定到2016年6月1日前所有观光马车都将从街道上消失,除游行或者电影拍摄需要之外,驾驶马车将属于违法行为,马车载客的罚金最高可达2.5万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还规定“在转让或者处理马匹之前,车夫需要提前十天告知市府,并出具证明确保马匹不会被贩卖到屠宰场”——真是够操心的。

事实上,以上种种对马匹的爱护还真算不上是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极端行径,即便是对出于食用目的而屠宰的动物,美国也有严格的法律。例如早在1958年就颁布过联邦人道屠宰法,其目的是保证动物在被屠宰前失去意识,这样被屠宰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痛苦。

而作为一个在广东生活过很多年的人,我在美国体会到的最明显的文化冲击之一,是亲眼看见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出没,但居然没有人想到过要把它们抓来吃。例如在我家窗户正对着的树上经常能看到红衣主教鸟,我第一次看见它们的时候,就想起东莞不少食客明知禾花雀是保护动物仍照吃不误。又例如小区附近的湖泊里有很多野鸭,有一次我很好奇地问美国朋友会不会有人把这些鸭子抓回家里吃掉,他的脸上露出非常难以置信的表情;还有,我去伯明顿的某教授家吃饭,从餐桌一抬头,看到他家的后院有一只鹿安详地走过——那一瞬间,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红楼梦》中关于啖鹿肉的细节,然后觉得这头鹿不用担心被人吃掉真是幸福。

在美国,绝大部分的鸡肉都来自工业化养鸡场,肉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有一天我突然很想吃一只最接近走地鸡标准的鸡,于是便去了著名的有机超市Whole Foods。我其实就想买一只不是从工业化养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整只的、个头不大的、没冷冻过的鸡……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如果用Whole Foods的员工能立刻听懂的语言,我应该告诉他们:“我想买一只动物福利等级至少是4以上的鸡。”

在超市里标注“动物福利等级”,听上去是个很新鲜的概念。用能让中国老百姓容易理解的说法来解释,不同级别的要求大致如下:第1级的标准是不许笼养或箱养,必须让动物们能伸胳膊伸腿;第2级是饲养环境要能让动物保持其自然属性,比如不能妨碍猪的活动、鸡的踱步等;第3级是平时可以被关在建筑物里,但必须有一定时间到野外空间里放牧;第4级是只能在户外集中牧养;第5级是把畜禽的健康标准放在第一位,绝不能对其有任何强迫行为,对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考虑只能处于次要位置;第5+等级则强调动物的整个生命过程必须在同一个高级农场内完成。

有人辩称,对于动物权益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对错一概而论,因为其中蕴含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对待动物的不同观念。亦有人认为在屠宰动物这件事情上体现了美国人的虚伪,例如联邦人道屠宰法本身就漏洞多多。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人道屠宰法还是动物福利等级都强调了同一个逻辑——动物也有情感,也会恐惧、会疼痛。如能认同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需要与之说再见的,恐怕就远不止中央公园的马车,以及全食超市里那只动物福利等级4以上的鸡了。(编辑 马红斌)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