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变局”:重塑电影的社会功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柳莺 戛纳报道
2015-05-16 07:00

如果说近五年戛纳电影节不遗余力地用《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摩纳哥王妃》等炫目大片打造梦幻影像宫殿,那么今年现实主义的高歌凯旋,则无疑表达出组委会重塑电影社会功用的决心。本届电影节,似乎正试图重现六十年前安德烈·巴赞对它的定义……

导读

如果说近五年戛纳电影节不遗余力地用《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摩纳哥王妃》等炫目大片打造梦幻影像宫殿,那么今年现实主义的高歌凯旋,则无疑表达出组委会重塑电影社会功用的决心。本届电影节,似乎正试图重现六十年前安德烈·巴赞对它的定义……

尽管口碑爆棚的《疯狂的麦克斯4》有一百种理由成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主席皮埃尔·莱斯屈尔和久经沙场的特里·福茂还是做出了电影节历史上堪称大胆的决定——一部毫无星光的法国电影《昂首挺胸》被选为本届电影节头炮,也成为继1987年《痴情》后第二部由女导演执镜的戛纳开幕影片。如果说近五年戛纳电影节不遗余力地用《月升王国》、《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摩纳哥王妃》等炫目大片打造梦幻影像宫殿,那么今年现实主义的高歌凯旋,则无疑表达出组委会重塑电影社会功用的决心。2015年的戛纳电影节,似乎正在积累前所未有的动力,试图重现六十年前安德烈·巴赞对它的定义:一座为期两周的现代电影修道院,在这里,有俗气的狂欢和烟花,但更多的是清心寡欲地欣赏世界一流的影片。而电影节本身也愈发像《正片》主编米歇尔·西蒙所说,“带着批评者的身份”,成为“与商业抗衡的重要力量”。

在科层制森严的戛纳电影节,无论如何强调“一种关注”、“导演双周”等平行单元的重要性,“主竞赛”的强劲的风头依然无可匹敌。这也是为什么,当前金棕榈得主阿彼察邦和铁杆嫡系河濑直美新片的“降级”让人倍感惋惜。不过,综合考量葡萄牙导演米古尔·戈麦斯被劝至“导演双周”单元的事实,我们不得不说,通过对于导演阵营的重新洗牌排位,今年戛纳电影节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无论电影在形式上的探索走得多远,都不再是电影节考量的主要标准。戈麦斯在最近几年中,凭借《期盼的八月》和《禁忌》等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大红大紫,俨然中生代黑马,此番新作是长达六个小时的鸿篇巨制《一千零一夜》。在媒体的前期预测中,这部电影是主竞赛的热门候选,最终重回戈麦斯起家的“导演双周”单元,并前所未有地被拆分为三部放映,无疑在大部分人的意料之外。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法国人菲利普·加瑞尔和阿诺·德斯普莱钦。作为当今法国最重要的导演,两位的新作《有关青春的三段回忆》和《女人的阴影》双双被“流放”到“导演双周”,让诸多媒体纷纷为其鸣不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组委会平衡各个单元人气和热度的努力也有目共睹。尽管媒体热衷揣测“导演双周”和各官方单元势不两立的敌对,但两者相互补充,也为电影节提供了更为饱满和有趣的生态。在14日晚 “导演双周”开幕式上,《女人的阴影》这部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黑白影片赢得了观众长达十分钟的掌声,菲利普·加瑞尔用道德短篇式的小品呈现一段婚姻中的痛苦和跃动。作为法国重要电影运动的见证者和弄潮儿,菲利普·加瑞尔始终坚持着影像创作上的独立性,并略带顽固地在故事中保留着1960年代的古旧气息,无论从摄影还是叙事上,都带有新浪潮式的云淡风轻,婚姻主题的开掘,却突破了自身既有的模式,掺杂了现代与历史的互文,有关抵抗运动的线索,也被拿来作为爱情的隐喻,举重若轻间妙趣横生,《电影手册》已将此片视为本年度十佳候选而倍加盛赞。

同样在首映后受到媒体好评的还有匈牙利影片《索尔的儿子》,导演拉斯洛·吉莱斯曾经是传奇导演贝拉·塔尔的助手,此番凭借处女作入围主竞赛单元,让人不禁倍感好奇。《索尔的儿子》记录奥斯维辛大屠杀的苦难历史,导演却有意识地和《浩劫》式的纪录片观察以及《辛德勒名单》式的人性传奇拉开距离,颇具野心地使用单一的浅景跟拍的方式,周详细致地描绘了集中营人间炼狱般的场景。虽然在故事动机方面存在硬伤,但影像魅力丝毫不减。开场时长五分钟的首个长镜头尤为惊艳,4:3画幅和35mm胶片的使用将时代感成功召回,也更加重了形式感在该电影中的分量。“一种关注”单元的罗马尼亚影片《楼下》则以“反惊悚片”的外壳,将一桩谋杀凶案变成一桩秘而不宣的心理酣战。日常生活背后充满着猜测与权衡,沉闷的氛围中,气若游丝的博弈不动声色地进行。导演拉杜·蒙泰安凭借此片继续着罗马尼亚新浪潮在国际电影节上的风光,也将成为“一种关注”单元大奖有力的争夺者。

相比之下,已经上映的两部日本影片则遭遇了口碑的分化。无论是主竞赛单元是枝裕和还是“一种关注”单元的河濑直美都是电影节的大熟人,前者擅长小格局的家庭戏,后者则因充满自然主义的东方美学而受到欧洲观众的推崇。枝裕和根据漫画改编的《海街日记》,是在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将一家四姐妹的故事拍得如同偶像剧般甜美梦幻,却似乎因为太过沉溺于商业考量,而丧失了曾经将时间魔法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高超本领。河濑直美的《橙沙之味》同样走和风治愈路线,却被认为“如铜锣烧里的豆沙般甜腻”,在各种标志性的樱花、列车、森林背后,是符号化的空洞和流于浅表的心灵旅程。不可否认,两部电影皆有动人之处,但离成功的大师之作尚有距离。(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