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昌乐一中的“翻转”实验

21世纪经济报道 康丽 山东昌乐报道
2015-05-22 07:00

翻转课堂的本质不仅是教学行为次序的变化,也不仅仅关注学习行为、学习秩序的改变,更关注获取知识的方式的转变。而教师要从以前仅仅关注“知识”到更加关注“能力”。……“翻转课堂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模式上路。各种教法模式的融合式教学才是未来。”

核心提示

翻转课堂的本质不仅是教学行为次序的变化,也不仅仅关注学习行为、学习秩序的改变,更关注获取知识的方式的转变。而教师要从以前仅仅关注“知识”到更加关注“能力”。……“翻转课堂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模式上路。各种教法模式的融合式教学才是未来。”

近年,互联网技术跟教育的结合越发紧密。有声音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可以摆脱时间、地域、教师的限制,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化学习成为现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种改变真的已经开始发生了吗?山东省昌乐一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所县城中学,8200名学生,148个教学班,从初一到高三年级全部实现了“翻转课堂”。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昌乐一中联合举办“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发现之旅——走进昌乐一中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暨翻转课堂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和专家走进这所高中,一探这所县城中学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

压力之下的改变

为什么实施“翻转课堂”,昌乐一中副校长张福涛坦言,当时昌乐一中在潍坊的高中学校当中处于中游水平。如何彻底扭转局面,显然还需要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于是,他们想到了“翻转课堂”。

经过两个月的讨论,在广泛收集信息,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昌乐一中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实验翻转课堂的学校。

翻转课堂需要技术支撑,2013年4月,学校与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发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阳光微课”,并无偿提供240台根据实验需要定制的平板电脑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便携终端,解决了网络和硬件两大问题。

2013年9月1日,昌乐一中拿出两个班来试水“翻转课堂”,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将参与的班级扩充至28个班,至2014年1月再次扩充至52个班,而在9月份开学那个学期,则在全校146个班级全面实施了这项改革。

从最初的实验班、实验年级,到现在的全部推开,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

全面推开时,学校担心家长不答应,为此特别邀请家长进课堂观课,结果家长们无一表示异议,愿意出资购买平板电脑,“支持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实验。”

而教师们也从旁观者成了支持者,因为看到了“实验班的成绩对比”。

实施翻转课堂改革之后,在校长张福涛看来,昌乐一中无论是从学生、教师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收获颇丰。

“我们有个调查问卷,显示82.94%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张福涛说。此外,问卷还涉及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意识等方面的调查,数据都不错。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在反馈数据上非常高,让张福涛也颇感吃惊。

现在的昌乐一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体制内学校探索“互联网+”的一个样本。

“从去年开始,全国各省有30多个省市到校来参观调研,我们也外培了400多名老师外出讲课。” 张福涛说。

对此,长期关注在线教育发展的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评价道,“把互联网加到教育里头,用新的模式,用慕课的模式改造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大有潜力可挖,都能解决目前在学校、在传统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

挑战与困难并存

在体制内学校推行如此规模的改革,其所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自不待言。

“当时我们也碰到很多问题,学生每人一个平板,当时买平板电脑来的时候,没有想到充电的问题,买来了,需要充电了怎么办?到老师办公室里充电。我问了一下,充电箱便宜的两万,贵的六万,后来我自己设置了一下,上层是充电,下层是储存,才600块钱,”张福涛回忆,“我们不要等都准备好了再去做翻转课堂。”

在昌乐一中,记者听了一节语文 “自学质疑”课,每个班学生人手一台pad,上面是教师录制的微课,人手一张纸质的学案,看得出来,学案和微课是学生上课最主要的两个拐杖。课堂上,学生们观看教师的微课,完成学案,然后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疑难问题报告单”,学生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写上去,汇总提交给教师。

“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自学、合作讨论,对知识点的掌握很棒,甚至超出了课标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自信,表达能力强。”扬州市教科院教研员朱雪梅说。但她也认为,目前的学案在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关注知识过多,没有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主动质疑的深度问题较少,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

而这一点也是与会的许多专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学案有了,但太平面化,需要增加学法指导的内容。合作有了,但流于表面,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内部建设。”特级教师、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李镗这样评价,他认为,要想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翻转课堂,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容易,一不小心就死机了。以前一个教师侃侃而谈几十分钟,现在改为微课的几分钟,看似做减法,实则做加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特级教师、原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蒋敦杰说。

张福涛也同意这个看法。事实上,教师是“翻转课堂”的直接实施者、推动者,也可能是最大的阻碍者。

“原来是教材教什么,教师讲什么;现在是学生问什么,教师讲什么。教师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编制学案,录制微课,他们的工作量很大。”张福涛告诉记者。

人,是教育的第一要素

改革越往前推进,问题产生得越多。这次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让更多关于“翻转课堂”的深层次问题得到充分暴露和展示,比如学案习题化,教师精讲点拨不够,一些微课缺乏课程的理念,等等。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余胜泉认为,课堂“翻转”以后,更要避免翻转后出现的各种误区。

“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活动时间;不是视频取代教师,不是把课堂讲授简单迁移到课外;不是学生无序的学习;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讲测考练,不是从人灌到电灌。”

在他看来,翻转的本质不仅是教学行为次序的变化,翻转课堂不仅仅关注学习行为、学习秩序的改变,更关注获取知识的方式的转变。而教师要从以前仅仅关注“知识”到更加关注“能力”。

余胜泉提醒正在实践“翻转课堂”的学校和教师,课堂“翻转”后,更要提防一些情况。比如无边界的自主,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自己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他建议,在翻转课堂下,教师要发展、学习、研究自主学习的调控技能,要在课堂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将学生的认知从低层次引向高层次。

“翻转课堂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模式上路。各种教法模式的融合式教学才是未来。”余胜泉说。

余胜泉特别提醒,以前的信息化教学是“learn from IT”(从技术中学习),这种方式就是从人灌到电灌,而现在的教学是“learn with IT”(用技术学习),技术的真正作用是充当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工具,进而拓展能力。“人,是第一位的。”

这里的“人”,就是教师,他们是推动翻转课堂最重要的力量。这一点,与会者毫不讳言。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所说,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改革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教师。“他们的专业化成长速度,让我们无法想象。”

的确如此,记者看到,因为全校范围内推广“翻转课堂”,令很多教师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

“现在全校到校外讲课介绍的老师,已达80多位,很多老师们说,没有翻转课堂的改革,可能自己一辈子也不会走出去讲课。” 张福涛笑着说。

而下一步,学校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依照学校、年级划分专门成立了20个翻转课堂研究小组,让教师自选课题进行研究,让他们真正了解“翻转”的本质。

(本报记者马晖对本文亦有贡献)(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