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中冶秦皇岛城乡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冶城乡)保持联系一周后,一位该公司的项目委托人表示中冶城乡负责人可前...
在与中冶秦皇岛城乡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冶城乡)保持联系一周后,一位该公司的项目委托人表示中冶城乡负责人可前往北京与自称买家的记者见面谈交易细节。
2014年9月,中冶城乡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下称“上联所”)公开转让秦皇岛云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转让方对标的企业5.16亿债权和秦皇岛泛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转让方对标的企业5.92亿债权。
中冶城乡的主营业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央企和地方政府合资成立的政府融资平台。虽然秦皇岛与北京相隔不远,但中冶城乡转让股权项目的急迫心情已跃然纸上。这个于去年挂牌的项目,至今并未找到合适的买家。
这样的案例并不止发生在中冶城乡这一家公司上发生。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止到5月22日,上海联合交易产权所网站上有关产权、股权交易项目中共有117项,其中涉及融资平台转让股权的案例有17例,占比15%。同时国资企业转让的达98户,占比为84%。
融资平台通过转让下属股权和债务,可以有效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从而降低负债水平。国资企业的转让如果由本级政府统筹使用,亦能有效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实际上,高企的地方债务压力也将减持国有股权化解债务这一课题推向前台。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经清理甄别之后,截至2014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的规模达到16万亿。而2014年年底,地方政府的综合财力为17.94万亿,依此计算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9.18%,接近100%的警戒线。而在2010年,这一比率仅为52.25%。经过多年的扩张后,地方政府的杠杆率不断提升。
“43号文规定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不救助的原则,如果发生偿债困难,需要通过处置部分资产来偿还债务。”财政部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根据审计署的报告,截至2012年底,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这些地方政府的债务率过高,降低杠杆率的一个办法则是通过国资转让化解,进而优化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自发调整
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关于地方债的分论坛上,主持人问到财政部长楼继伟,为何中央不会为地方债兜底。楼回答说,“中国地方政府手里资产太多不会破产,当地方政府还不上债时,可出售资产还债。”
本报记者整理发现,在上联所公示的项目中,国有企业股权转让项目有98项,占比高达85%。其中2014年10月地方债改革推行之后转让的项目有84项,占比高达73%,转让时间较为集中。但是这些转让行为是否直接与化解债务有关,尚难下结论。
除了直接的股权转让,另一种转让土地的行为也在平台公司中发生。这种转让方式表面上是转让股权,但是实际是在转让土地。
今年4月29日,南京临江老城改造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于上联所挂牌转让,转让包括南京证大宽域置业有限公司、南京丽笙置业有限公在内的6个公司100%的股权。
该项目的一个委托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转让的6个公司加一起净资产一共只有20个亿,负债应该是25个亿。“(转让方)拿了这块地,但并没有想要开发这个地,他已不止一次出让这块土地。转让标的没有任何经营业务,纯粹就是为了出让这块地而设立,就是一个壳公司。”
“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直接交易土地、不进行招拍挂流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经营土地就需要成立公司来经营,可以通过股权,让出一部分收益权,以这款土地做资产。如果今后换主也必须经过招拍挂流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上海联合交易产权所网站上有关产股权交易项目中共有117项,其中涉及融资平台转让股权的案例有17例,占比15%。虽然转让资产形式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出售股权还是土地,都可以为融资平台直接带来收益,为融资平台化解负债提供资金支持,从而间接降低本级政府的有息债务。
国资股权转让收入化解债务
的可能性
这些转让主要发生在省市一级的融资平台,因为省市一级的融资平台有可能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和土地,而诸多融资平台实际上担负着政府公益性债务的建设,其债务的化解还需要本级政府的支持。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四本预算中财政收入低速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态势,土地出让收入亦大幅滑坡,用财政收入甚至政府性基金收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并不可能,社保资金更不能挪用偿债。
其中,只有国有资本预算收入保持较高增速。预算报告显示。2015年地方国资预算的增速高达16%,由612.53亿增加至713.12亿。这部分收入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或者调入公共预算收入偿还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但是地方国有资本预算收入的额度尚小。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曾表示未来增加国有资本预算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加大国有资产出售、国有股权减持的力度。“规模做大仅仅是靠红利增收是做不大的,所以规模做大很大的一块靠的是国有股的减持和国有股的出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要做到2000亿到3000亿的盘子。”他说。
根据预算报告,2014年地方政府国有股权转让收入纳入预算的金额仅为51.68亿。“对于企业资本运营范畴内产生的收入,财政不予干预,而对于公益性资产转让可以纳入预算。”赵全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一位多年从事此类项目委托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有资产的股权转让项目近年来一直较多,其中一些子公司的小规模股权转让只需在集团公司备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其中大多数国有企业股权转让都是在国资委要求下做出的业务调整。国有企业转让业务不相关联的公司股权时,自然会带来相关的现金流入。前述从事项目委托转让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类项目转让的资金,一般都将流入转让方。
如果作为股东的地方政府将这部分收益用于偿还地方政府性债务,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将得以优化。这种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和支出游离于预算之外,但这种操作手法更为地方政府青睐。
一位西北地区财政局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我们融资平台债务是靠一个景区收入偿还的,景区收入没有纳入预算管理,我们宁愿在预算外倒腾,因为这样约束更小。”
国有股权估值
通过国有股权转让化解政府债务的前提是地方政府持有足够有价值的国资股权并且制度环境允许。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中国公共预算面临的最大挑战:财政可持续》一文中提到,由于每年收支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可分批逐步出售国有企业股份。这既可筹集资金化解债务,例如地方政府债务和养老金的债务,也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他曾对媒体表示,截止到2011年末,地方政府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市值约3万亿元,此外,地方政府还持有大量的非上市国有企业股权。这些资产,为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问题提供了坚实后盾。
实际上通过转让国资股权化解债务的先例在国际上亦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对国有资产进行出售。这场被称为私有化浪潮的变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出售市场经济模式商业化运作的公司;然后出售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部门,最后出售依赖政府补贴的公司。
中国是否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表示:“假设财政遇到透支问题或财政预算不足的时候,政府可以转让或变现一部分国有股权,筹集的资金用于解决财政危机。”
赵全厚则表示,英国化解债务的变革是自由主义思潮下做出的战略性调整。国内则应该做的是转让一部分公益性资产,化解债务压力。两者虽形式相同,但目的和出发点不同。(编辑 谭翊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