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天地挥别北京:20亿元打造园林式苏州店

21世纪经济报道 方璐 苏州报道
2015-06-26 20:59

6月25日,这一天对新光天地而言不寻常,标志其正式盘踞江南,亦标志其与曾彼此赋予荣耀战绩的北京真正作别。当日下午,新光三越(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嘉在苏州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挥别北京后,苏州被视为新光天地在内地所设首家百货商场,已经没有计划重回地价昂贵、建筑成本高企的京城。

到苏州感受慢力量,这座距离魔都上海动车仅30分钟的园林城市,当以建筑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注入其中,如同为绵柔苏州镶嵌钢铁盔甲。苏州,一半是高悬在平江路、山塘街的红灯笼,一半是盛开在夜里的商业霓虹。

 

2015年6月,为苏州这座现代古城增添一盏新灯的是蓬勃在台湾26年、曾逐鹿京城的新光天地。6月25日,这一天对新光天地而言不寻常,标志其正式盘踞江南,亦标志其与曾彼此赋予荣耀战绩的北京真正作别。当日下午,新光三越(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嘉在苏州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挥别北京后,苏州被视为新光天地在内地所设首家百货商场,已经没有计划重回地价昂贵、建筑成本高企的京城。

离开兵家必争之地,新光天地此举如同那座静静伫立于吴江区同里镇130年的“退思园”,潜心将一座秀气新城的内涵刻进细心雕琢的新商业。

 

与华联理念分歧  挥别北京南下

 

今年4月底,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新光天地更名为“北京SKP”,原因是商标使用权到期。2006年台湾新光三越与华联合资成立这家商场,双方各持股50%,总资本在7.5亿元。2012年新光三越撤资,有说法称,撤资是因为双方就商标注册事宜产生矛盾,华联不满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新光三越单方面将新光天地商标注册为家族公司。

目前SKP拥有方、北京华贸中心开发商国华置业董事长房超曾对媒体透露,华联为了北京新光天地控股权,“给了新光一大笔钱退出,还同意台方将新光天地品牌带走”,但品牌的使用延续到2014年三季度。6月25日,新光三越(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时首次披露当年与华联分道的原因,否认当年因商标注册闹矛盾,“撤资是因两边经营理念不同,没其他原因,商标本来就是我们注册的,跟商标没关系。”

目前,新光三越与华联控股下的SKP并非毫无关联,新光三越仍持有商场大约20%股份,但“整个运营权和管理权不再参与,纯粹是投资”。 

据王静嘉回顾,当年从北京撤回到台北后,“我们有一段时间在检讨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总结的原因就是双方经营理念并不一致,“新光三越在台湾地区有二十几年经验,华联刚开始是做超市,没有百货经验,双方经营理念产生分歧”。 

思索后,新光三越再度将眼光对准内地。当时,苏州园区负责人到台湾招商,新光亦派负责人到苏州考察,认为园区环境不错,有发展前景。于是就开始运作苏州项目,新光历时四年了解当地状况,才开始操作。“既然踏出苏州这一步,不求快,不求量,求质”。令王静嘉欣慰的是,二三级城市相对轻松的低成本运作令新光感到减轻了压力,因为做百货商场,土地跟建筑是最大的成本。

在开新店扩张方面,新光三越态度谨慎,除了已经开业的苏州,以及确定投资的成都、重庆两地,并没有其他区域设新店计划。至于未来是否回归北京,王静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北京要圈地没那么容易,地贵,(新光三越)可能没那么大资本去圈地自己盖房子,这是很大的资本投资,没有计划要回北京”。他透露,新光苏州项目从圈地到营业这一系列前期投入大约在20亿元人民币。

 

奢侈品市场遇冷  定位移向

 

新光天地落地苏州后经营定位发生了变化,一改往常奢侈品云集印象,往更为符合普通人群日常消费的产品类别转型。用王静嘉的话说,这是新光天地顺势潮流的做法。首先,近两年奢侈品市场下滑趋势明显,做奢侈品的企业“只有收店面没有开店面,生意不好做,不可能(愿意)在中国一直亏钱,他们即使要开店也是精挑细选,有的店效益不好就收了,这些品牌(商)很现实”。

“只要你没达到他们的效率,马上二话不说收你的店,”王静嘉进一步说,尤其是奢侈品商开店目标一般放在一级城市,对苏州可能完全没兴趣。新光在苏州开店后也试着与一些奢侈品商洽谈,但得到的回应是“最近都在收店面没有开店面”。因此新光天地开始与新秀设计师合作,暂且放弃奢侈品。

除了奢侈品市场发生变化,新光天地自身理念亦在更新,“所谓高端不一定奢侈品,只要经营好,产品符合消费者需求,服务及管理好,顾客进来感觉舒适,这就是高端。奢侈品也许是人们十年前追求的东西,这个热潮已经过去”。与此同时,奢侈品商最近也在降价销售,与中国消费者购物倾向的调整不无关联。王静嘉说,新光天地在苏州的客层设置在80后甚至00后,这一客层目前“也不会追求奢侈品,而更重视自己品味、个性以及潮流的东西,或者生活必须用品。”

苏州新光天地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营业面积仅为8.8万平米,此举意在使人们有更多休闲空间。王静嘉说,以往是因为购物而休闲,如今则是先感受休闲再购物。包括仅迎宾广场就有9000平方米,届时会举办各式活动以吸引客流。商场内部设计仿苏式园林建筑,亦结合独特设计师个人游历他国的心得,既蕴含苏州文化,又为传统小桥流水的移植店内增添新气息。此外,从早上8点开始营业,人们早餐、晚餐均可在店内完成。

重视体验这点,国内许多百货商都已注意到,但用心做又确实讨巧的并不多。多数都是重复性的设计,或者举办类同的剧目。提及与同行竞争,以万达为例,王静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我们不像万达是复制的,每家店都一样。商场购物中心面对这么多竞争压力,多开一家店没什么了不起,没有亮点。能做到差异化,才能吸引人们到店里。”王静嘉介绍,未来新光在成都及重庆所设的店与苏州均不同,都会依照当地特色来设计打造。

 

经营压力不断攀升

 

新光天地在台湾有13家店,这些店总体每年利润大约在780亿台币,折合人民币大约140亿元左右。而对于苏州新光天地未来盈利预期,王静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这么大投资不可能第一年就赶上,光利息、人员开销就不得了,仅利息一年要20个亿,所以预计三年能否达到损益两平再接着看。我们不是追求瞬间盈利,没这么简单,不是今天想赚钱就能赚钱。”

新光天地目前选择开店城市均为南方,王静嘉透露,沈阳、大连等地也有一些政府邀约,但掣肘于高昂人力成本,并不能在开店方面大跨步,“一定要有足够人力资源,尤其服务业更需要人力资源”。

提及内地人力成本,王静嘉用“很恐怖可怕”来形容高涨的人力薪资,“搞不好薪资代价要超过台湾,目前每年10%的增长,算一下一个人成本跟台湾已经差不多,我们作为业主要付出的成本与台湾差不多追平”。目前除了管理层来自台湾,苏州店导购均为本地招聘。由于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园区亦给予几年优惠,体恤企业初始遇到的资金困难。

新光天地在苏州开店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内地环境与台湾的差异,由于内地区域广阔,消费习惯各地不同,思考模式及观念又不一样。最令王静嘉感到不愉快的是,遇到一些不遵守契约精神的合作商,比如在招商时,已经签好了合约,开店前却找理由反悔。其次,引入品牌亦不顺利,由于要说服老店入驻,花了很大心思去解释沟通,比如一些老店从来没走出过平江路,到商场来售卖需要下很大决心。

传统百货零售受电商冲击严重,王静嘉对此认同,但对做网购持谨慎态度,新光天地的始终仍以实体店为主,电商也会做,但是“会挑合适的东西来做”。网购与实体卖场不同,对于价位高的东西不太能通过网购来购买。在日本或欧美,人们不太在乎用网购,只有购买廉价品才用网购,“一些品质好的产品,电商还是做不起来的”。 

“从1989年日本三越合资在台湾成立新光三越,至今已经有26年,一直没有变化,大家合作非常愉快,我们占股份大约在55%左右,”已经在新光耕耘同样26年的王静嘉说。

(编辑 戴远程)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