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问题的真与假
在中国,高考无小事,作文更是大事。无论哪一年、什么题,都会有媒体的狂欢,也总会有故事。
王兼闻
在中国,高考无小事,作文更是大事。无论哪一年、什么题,都会有媒体的狂欢,也总会有故事。
一篇“伪”作文引出的“真”问题
今年貌似最大的事情是,语文考完、高考甚至还没结束,微信等自媒体就流转着一篇“考生作文”。这封针对全国一卷“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上打电话”而写给命题者的信,作者自称是穷乡僻壤的孩子,没见过高速公路,而自己的父亲只有架子车和欠费的手机,所以“不知道如何提笔写信”作文。尤其是文中“对于像我一样在农村里生活的考生,高考就像一道门槛,迈也不是,不迈也不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很想去看看。可就凭这个作文,我的愿望恐怕就要落空。因为,材料里的这些事对我是陌生又陌生的,我甚至都难以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像我这样的,无法上网的,没有手机的,没有出过农村的,只能认命”等等,因为话题涉及社会公正、城乡差异等当下中国的敏感神经,更激起了网络上下的更多关注,像《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也迅速跟进。更由于很快又曝出该“高考作文新闻原型遭人肉,考生留四万评论讽刺”的消息,因而这道作文题比起今年其他14份高考作文试题来,既可谓“黄袍加身”,又明明白白地成了“众矢之的”。
虽然,由于这“考生”几天之内就从陕西的富平“跑到”阎良,又“跑到”了河南以至于并不考这道题的江西,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久就搞清楚了:原来这封信是网友的杰作!就像网上许多零分作文一样,这又是一篇伪造的考场作文。但我仍然要说,这篇网络吐槽文所暴露、所引发的高考作文问题却不容小视;其中,有真有假,需要辨析,哪怕是非常简略的。
不过,前提是我们得看看真题如何。实话说,讨论高考作文的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太多人太多媒体愿意把高考作文当成娱乐大餐,却太少人愿意看一眼作文题究竟长什么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是的,写好这篇作文,其实和父亲有无汽车乃至自己有没见过高速公路都没有多大关系!“首先,文体为信,对于高中生来说,应该会写。其次,要求考生在信中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立意很自由,也充分尊重了个性,鼓励了创造。第三,信可以写给举报自己父亲的女大学生小陈,也可以写给被女儿举报的小陈的父亲老陈,还可以写给受理举报事宜的警方,亦可以写给披露此事前后经过的媒体,甚至可以写给看完媒体报道后点赞或质疑的受众。同时,可支持小陈,也可批评小陈;可理解老陈,也可劝说老陈;可论警方处理得当,也可论警方官微发布失当;可究媒体侵犯隐私,也可言媒体报道有助解决问题广谕大众培育正风。总之,留给考生选择的余地可谓不小。网传答卷选择的写信对象是出题人,张某个人以为似乎也不跑题。……第四,这题目本身很有弹性,一头儿连着《论语》中的直躬证父,一头儿连着时代主题依法治国,中间还承载着微博载体、婉转劝谏、公共安全、公序良俗、群情民意、个人隐私、言论自由等众多元素,且其涉及的很多问题均具有探索性而非定论。这样的题目,应该说写起来可深可浅、可博可约、可述可辩。只要自明其理、自圆其说、自彰其意即可,根本没有所谓标准答案。”——这也是我在微信里看到的,启发实在太大,忍不住转引过来;这位高人也坦承自己看完那篇网传作文后,“当即赞赏不已,以为吐槽有理。后来看到作文原题”,这才有了以上的思考。要说我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那就是这道作文题后来引起的公众和媒体反应,貌似也已经被预设在题目里了,否则,作文材料讲完了主要事件之后,何必那么赘言“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这的确是中国开始进入汽车社会和媒体社会才可能出来的作文题啊。
在这个意义上,那封给命题人的信虽然是伪造的,吐槽的大部分内容也的确过分矫情,但是,其中道出的高考命题如何更好兼顾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等问题,却是非常真切的:即便这些不在此短文的讨论范围内,我也还是觉得有必要特别指出。而回到高考作文本身的问题,有四万考生去人肉新闻原型却是更需要关注的。虽然四万人中有多少假考生也是个疑问,但“练了三年的议论文,就因为你举报你爸要写信”“三年的努力,就是因为你和你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给毁了”这样的留言,特别是其中的潜台词,已经足够让我们意识到,如今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状况实在堪忧,而且这里也很有城乡差异和不平衡的问题:简单地说,不少考生高中三年的写作学习往往是在“练”那种“考场八股”的议论文中度过的,其中不少时光还很可能就是“背”范文、“套”宿构。因为缺乏足够自信的写作能力,一旦到了考场,试题有了点变化,难以套作、更无法宿构,就会莫名所以甚而至于怨天尤人。
任务型写作:高考新导向?
怎么办?解铃还须系铃人。高考作文如何防套作与宿构?这就不仅仅事关考场上的公平了。事实上,当我看到全国二卷作文题之后,我才有点明白了,今年全国卷写作命题真正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确实还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通行的新材料作文,但是,因为多出了“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样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于是,所给作文材料的功能有了拓展,有了变化,考生就有必要特别注意材料引导任务的作用。像这道作文试题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的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任务,是要在作文同时予以解答完成的,而这在本质上就和另外那道题要求写信是一样的:考场作文因此有了近乎真实的写作情境和任务,要求考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写作。落实到这篇的写作中,明确“谁更具风采”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作文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所以试题统一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对“更具风采”的标准有更多“思考”,另一方面又给了考生选择空间:更具风采的标准,是人物更令人心向往之,还是更有利于大家学习模仿?选择的依据,是“当代风采”的独到理解——当下中国更需要、更稀缺?是所选人物的特长与魅力?还是考生个人的趣味和偏好?抑或是这几方面的综合?“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是否要写成论述性的文章?比较和权衡的过程是否要呈现于作文的表面?考生在“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等方面完全拥有自主权。与此同时,由于材料中三人共性很多:都有追求,都肯吃苦,都能坚持,都创造一流,也由于试题的任务型指令很具体,因而试题对考生提取辨析关键信息、比较中思辨说理等能力的要求,确实就比往年更高。
总之,这才是高考作文的真问题:今年,出现了任务型写作。这是昙花一现,还是方向?将给一线的写作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作文阅卷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其利弊得失又将如何?这些也当然都是问题。(编辑 李二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