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监管压力下,不少券商迅速关闭场外配资客户的HOMS系统开户业务,倒逼配资机构只能跟进暂停新增业务。
导读
按照19号文要求,各地证监系统机构按照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要求,督促证券公司规范信息系统外部接入行为,并于7月底前后完成对证券公司自查情况的核实工作。中国证券业协会从2015年8月份开始进行评估认证。
与此同时,中国结算将强化对特殊机构账户开立和使用情况的检查,严禁账户持有人通过证券账户下设子账户、分账户、虚拟账户等方式违规进行证券交易。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7月12日证监会紧急发布《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2015]19号)(下称“19号文”),着手对开立虚拟证券账户,借用他人证券账户、出借本人证券账户,代理客户买卖证券等行为进行清理后,多家配资机构随即决定暂停股票配资借款业务。
“我们已经不再接受新客户的配资业务需求,现有客户的配资协议到期后,也不会展期。”一家即将暂停配资业务的配资机构人士坦言。
他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相关部门已向HOMS系统等伞形分仓系统提供商下发通知,要求他们不再开设新的子账户。这意味着,配资机构只能暂停新增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仍在从事配资业务的机构也特别注意在网站与宣传资料中避免出现“HOMS”等字眼,否则容易被掐断相关业务。
“这次19号文,击中了场外配资的要害。”这位配资机构人士直言。所幸的是,信托公司还没通知他们是否会暂停信托端口的配资业务。
但他个人认为,证监会7月13日突访HOMS系统提供商恒生电子,可能是对各类场外配资业务的资金规模进行摸底,不排除未来会联合银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采取措施限制信托端口的配资业务规模。
“当券商端口配资业务被全面叫停,信托公司仍能通过信托端口给予配资,等于创造新的政策套利空间。”他指出。
目前,他最担心的则是募资产品的还本付息压力。由于多数配资资金通过信托产品、券商资管产品、自主发行私募产品等渠道募资,一旦场外配资业务被叫停导致业务收入骤降,配资机构如何应对这些产品还本付息,又是一个棘手问题。
他粗略测算,按当前场外配资规模3000亿元计算,若这些产品平均融资成本在9%,配资机构将承担约270亿元的利息支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部分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配资资金批发机构开始转型为资产管理机构,寻找新业务利润源弥补产品利息支出资金缺口。但是,这条转型征途,绝非一帆风顺。
信托产品还本付息压力骤增
上述配资机构人士坦言,截至7月13日收盘时,仍有不少客户要求配资抄底股市。但他们公司已经达成统一口径,即暂停为新客户办理配资业务,现有客户在原有配资协议到期后,基本也不会续期。
“我们不会对现有客户采取强制平仓措施,除非他的净值跌破平仓线。”他强调。在他看来,配资机构此举也是迫于监管压力。
按照19号文要求,各地证监系统机构按照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要求,督促证券公司规范信息系统外部接入行为,并于7月底前后完成对证券公司自查情况的核实工作。中国证券业协会从2015年8月份开始进行评估认证。
与此同时,中国结算将强化对特殊机构账户开立和使用情况的检查,严禁账户持有人通过证券账户下设子账户、分账户、虚拟账户等方式违规进行证券交易。
在这些监管压力下,不少券商迅速关闭场外配资客户的HOMS系统开户业务,倒逼配资机构只能跟进暂停新增业务。
他认为,配资业务属于一种借贷关系。配资机构之所以广泛使用HOMS等伞形分账系统,一来需要这套系统保障配资资金安全,以免客户借走配资资金不还;二来也能时时了解客户投资盈亏状况,便于即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且多数配资客户是实名客户,未必存在客户开设虚拟账户配资炒股的问题。
但是,由于HOMS系统将主账户的资金分配给不同子账户客户进行杠杆投资股市,某种程度存在借用他人证券账户、出借本人证券账户,代理客户买卖证券等行为。部分券商正是以此为由,关闭了场外配资客户在HOMS系统的开户服务。
如今,他最关心的,是在19文出台后,信托端口的配资业务是否同样被叫停。
“现在还没有收到信托公司的相关通知。”他直言。但他听说个别信托公司开始禁止伞形信托、单一结构性信托产品利用HOMS系统新设子账户。
在他看来,一旦信托端口的配资业务被叫停,配资机构的资金问题骤然吃紧——一方面配资机构失去了重要的配资业务收入,另一方面他们还得偿付信托产品的本金利息。
“现在,有些配资机构只能得过且过。”他说。具体而言,这些配资机构利用自有资金,以及单一结构性信托产品剩余额度对客户按天配资,一旦政策收紧便迅速叫停业务,目的就是尽可能多争取一些业务收入,缓解信托产品的还本付息压力。
转型压力
相比不少配资机构采取的上述策略,不少资金实力雄厚的配资资金批发机构则已经踏上业务转型的征途。
记者多方了解到,近期一家涉足配资资金批发的机构开始涉足期货资管业务。
“其实,公司内部曾讨论过配资业务转型的问题。”这家配资机构主管告诉记者。今年配资业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牛市行情,但随着股市震荡调整与监管趋严,配资业务还能持续多久,是个问题。
但最坏的情况是,一旦配资业务全面受限导致收入骤降,如何应对信托、券商资管产品还本付息压力,反而成为配资机构一个棘手问题。
他坦言,公司内部最后形成一个共识,即股票配资应成为一种获客手段,资产管理才是配资机构未来稳定的利润来源之一。目前,这家配资机构已经从现有配资客户群找出一批愿承担高风险高收益、自身炒股经验却不够丰富的高端客户,拟引入期货资管管理业务,通过利润分成等方式实现双赢。
具体而言,配资机构将引入劣后/优分份额的结构化产品模式,即由这些投资者与配资机构旗下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劣后出资方投入1/3资金,再吸引金融机构发行信托产品、期货资管产品或券商资管计划,按优先份额募集另外2/3资金。
在收益分配方面,在扣除投资顾问的15%-20%利润提成,以及优先份额投资者的年化8%投资收益后,劣后投资方将得到剩余投资利润的70%。
“至于投资者与配资机构的劣后收益分红,则按照出资额比例分配。”他表示。若这项期货资管业务运作良好,他们准备将原先用于配资业务的信托产品、券商资管计划募资资金引入优先份额投资者,以此创造稳健收益。
他指出,之所以先以期货资管业务作为突破口,一是考虑到期货投资具有高杠杆性,满足这些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偏好;二是期货投资能引入多空对冲、量化投资等投资策略,即使市场大幅震荡波动也能取得相对稳健的收益,确保劣后出资的安全;三是给用于配资的信托产品资金找到一个获利通道,缓解配资机构还本付息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部分配资机构则干脆转型为杠杆型私募管理机构,即引入一批有股票投资经验的操盘手发起私募基金,先向配资客户募资,再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按1:2杠杆募资投资股市,赚取高额回报。
“其实,每条转型道路都不好走。”这位配资机构主管承认。以往,配资机构更多扮演资金提供者的角色,缺乏股市投资的产品运营经验,要建立一个专业投资团队实现业务转型,绝非易事。
但他认为,这总比找不到出路要好。相比大型配资资金批发机构推动业务转型,不少资金实力不强的配资渠道商则只能关门大吉。原先,这些配资渠道商面临帮客户补缴保证金、弥补信托产品杠杆(1∶2)与配资杠杆(1∶3)之间资金缺口等垫资压力,如今配资业务暂停令他们失去了利差收入,这些垫资资金缺口可能进一步被放大,倒逼他们被迫撤离配资市场。
“19号文出台后,已经有一些中小型配资渠道商开始打退堂鼓了”他透露。
(编辑:李伊琳 如有任何建议或线索,请联系邮箱:liyil@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